
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下,以更高要求、更高質量深化美麗鄉村建設是新時期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必然趨勢。鄉村是中國的根,有美麗鄉村,才有美麗中國。加快建設“生態文明、宜居宜業、管理有序”的美麗鄉村能極大滿足人民群眾對精神生活的追求,改善落后地區農村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提升基層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一、聚焦瓶頸,挖掘美麗鄉村建設堵點
(一)鄉村建設規劃層次低。欠發達地區美麗鄉村建設已逐漸將村莊基礎設施提升和人居環境整治作為重心來抓,注重培育鄉村特色產業,但與產業興、生活富、環境美的要求相去甚遠。大部分地區還沒有將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同頻推進,美麗鄉村重建設輕規劃的問題比較突出,以頂層設計引導“規劃先行”的功課尚未做足,致使美麗鄉村建設規劃起點低、建設標準低、管理水平低。
(二)鄉村建設資金缺口大。美麗鄉村的道路、供水、供氣等公共服務設施、體育娛樂設施、醫療衛生設施、環保設施和教育設施提檔升級建設需要大量資金,經濟欠發達地區由于財政吃緊,專項財政投入明顯不足,公共事業建設資金缺口較大。鄉鎮配套資金大部分也無法跟進,村集體經濟發展普遍薄弱,投入十分有限,社會資本仍然缺乏良好的融投資機制,投入體量很小,建設仍處在“資金靠撥,進度靠催”的境地。
(三)鄉村環境整治不長效。生態美、環境美是提升村容村貌的核心要義,隨著城鄉一體化不斷加快,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日新月異,農村環境衛生受到的關注度越來越高,農民群眾改善環境狀況的意愿也日益強烈?,F階段,農村人居環境狀況很不平衡,臟亂差問題在一些地區仍然是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突出短板。垃圾污水處理、廁所革命和村容村貌整治工作成效不夠顯現,究其原因是沒有形成以人為本、規范有序的約束機制和長效機制。
(四)支柱產業培育有差距。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經濟基礎,農村發展有可持續經濟支撐,鄉村振興才能科學、持續、健康發展。目前農業新產業新業態總體態勢良好,但特色支柱性產業培育在偏遠農村仍然不見成效,蹭熱點跟風現象嚴重,擠“獨木橋”的多、走“立交橋”的少,產業品牌化效應不強。大部分農村以家庭分散經營為主,缺乏龍頭帶動,農產品科技含量不高、附加值很低,市場影響力和競爭力弱,經濟效益不明顯,產業持續支撐不夠,生命力不強。
(五)農村治理體系不健全。部分農村黨組織軟弱、渙散,“兩張皮”現象嚴重,會商監督機制形同虛設,管理體制不健全,農村治理體系、治理能力嚴重滯后。部分地區村民“主人翁”意識不強,參與新農村建設的積極性不高,從資金的籌措到鄉村規劃建設,主要靠政府部門和村級組織大力推動,存在“干部干,群眾看”的現象。農村人才缺失導致農民適應生產力發展和市場競爭的能力不足,在很大程度上阻礙著美麗鄉村建設的可持續推進。
二、精準施策,提升美麗鄉村建設質量
(一)系統規劃,科學建設。一是堅持規劃引領。要做好規劃,更要尊重規劃,不能對規劃高高掛起,更不能朝令夕改。要以縣域為單位統籌鄉村規劃,以自然村莊為單元編制規劃,科學安排“十三五”美麗村莊建設計劃,分年度推進實施。二是遵循發展規律。編制村莊規劃要立足村莊自然資源條件,尊重自然,尊重民俗,尊重歷史,不大拆大建,不人為造景,慎挖山填湖,要讓村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三是差異化制定建設標準。村莊建設要因地制宜,多利用本地材料,對居住、生產、牲畜、供水、排污、垃圾、綠化等做出精細規劃安排。要堅持“超前規劃、系統設計、美化提升”的理念,從村莊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入手,切實改善生產生活條件,整治提升村莊人居環境質量。
(二)培育產業,致富群眾。一是注重產業發展,發揮資源優勢,培植支柱產業、特色產業,按照“一村一策,一村一品”的思路做好產業規劃,引領農民發展,引導農村市場,不斷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二是適時調整產業結構。要做好農業“接二連三”文章,拓展和提升發展空間,調整結構,活躍要素,轉變發展方式,提升發展能力。三是強化科技興農。加大農業科技投入,注重對本地特色資源和農產品進行深加工和品牌包裝,增加附加值,提升經濟效益。注重運用現代化農具節約生產成本,擴大產業利潤。四是文旅融合發展。要依托本地文化旅游資源,深度結合本土化特色資源、民宿文化資源,大力發展農村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業,促進農業產業轉型升級。
(三)提升素質,塑造文明。一是打牢硬基礎,完善鄉村文化基礎設施。要加大對鄉村文化建設投入力度,推動基層文化站所擴建,扶持農家書屋、村圖書室、閱覽室和村級文化團體建設,賦予鄉村文化更加豐富的內涵。二是加強軟服務。要充分整合群眾文藝資源,經常性開展文藝創作、文藝宣傳、文化展覽和文化下鄉活動,順勢而為,運用互聯網、自媒體等提高文化傳播效率,多渠道豐富基層文化生活。三是把“修家譜、傳家訓、樹家風”作為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活動載體,弘揚農村優秀宗祠文化、家族文化、傳統文化。要創新農村村規民約,完善長效管理機制,從制度入手,注重文明習慣養成,做細衛生管理,建設潔凈村莊、和諧村莊,推動長效發展。四是實施鄉村文化人才戰略。鼓勵吸引優秀文化人才投身鄉村文化建設,加強鄉土文化人才培訓,培育鄉村文化能人,注重發揮鄉賢文化,引導鄉村見賢思齊、見德思義。
(四)整治環境,綠色發展。鄉村的最大潛力和優勢就是生態環境,抓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就是抓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一是垃圾革命。要科學選擇農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模式,加強垃圾處理基礎建設,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確保農村垃圾收得攏、運得出、消得凈。做好生活污水排放管控和分類處理,探索農村專業保潔隊伍建設長效機制,一體化設計建、管、運管理體系。二是廁所革命。聯系農村實際,從現有的建設、居住條件入手,科學合理確定廁所建設模式。以“多建室內、少建室外”的原則,充分結合農村公共設施建設、危房改造、土地保護、村組撤并和扶貧開發,從根本上解決農村廁所建設標準和水平低的問題。三是生態革命。堅持“封、補、改、造”的原則,采取喬灌、綠籬、花草立體栽植模式,有效增加鄉村綠化面積,打造村莊的防護林和景觀帶。同時,因戶制宜的引導村民發展果菜、藥材、花卉等特色經濟作物。培育發展多種類型的規范化、示范性“菜籃子”示范村,帶動農村利用先天優勢資源發展生態經濟。
(五)拓寬渠道,優化投資。美麗鄉村建設離不開有力的財政投入,必須建立多元化的支農、利農、惠農投入保障機制。要按照輕重緩急的原則,持續不斷地健全完善農村的水、電、路等基礎設施,進一步消除城鄉公共基礎設施差距。首先要建立健全財政投入保障機制,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撬動更多資金用于鄉村建設。其次要強化政策導向。加大金融支農力度,注重創新涉農金融服務模式,為鄉村發展提供個性化、專業化金融服務。再次要搭建社會資本參與鄉村建設的良好平臺。要進一步抓實融資貸款,配套設施建設補助、稅費減免、用地等扶持政策,保護好農民利益。要統籌整合各類資金,大干大補,多干多補,以獎代補,不斷調動發展“三農”的積極性,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
(六)健全體系,系統治理。一是健全矛盾預防化解機制。實行村黨組織對村級重要事務的集中統一領導,依靠群眾就地化解矛盾,夯實鄉村平安穩定基礎,積極構建多元化多層次的調解體系。二是完善鄉村公共安全體系。堅持高標準、嚴要求健全安全生產預警應急機制,及時排查化解安全隱患,完善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三是完善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體系。堅持系統治理、綜合治理、依法治理、源頭治理,整合政法、人社等各部門資源力量,有效實現矛盾糾紛聯調、社會治安聯防、重點工作聯動、服務管理聯抓、基層平安聯創,真正提高鄉村社會控制力。四是加強村民自治。尊重民意、因地制宜,完善議事決策主體和程序,落實好群眾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以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重點,教育引導廣大群眾自尊、自愛、自立、自強,充分調動農民群眾自身發展、自我管理的積極性。
(作者單位:中共鎮原縣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