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融合已到了全面鋪開并向縱深推進的關鍵時期,在報媒融合發展中,傳統報人轉型全媒體記者,這一轉變帶來了一系列的變化。對于全媒體記者來說,全媒時代擁有新媒體運營思維是至關重要的一環。
推進媒體融合發展,對人才隊伍的能力素質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向縱深推進的關鍵時期,也給了我們一些思考和總結。
首先,轉變思維模式,培養“頭部”思維,引導媒體融合。互聯網傳播是什么,如何看待傳統媒體與融媒體發展的關系,如何做到在同內容類型情況下推送“10萬+”的內容?說到底,這要求的就是傳統媒體人在轉型時必須改變固有路徑和習慣,熟悉新媒體的理念與思路,走出思維誤區,為構建現代傳播體系尋找可行的路徑。
培養“頭部”思維,就是要找準方向、精準定位、明確目標,直擊主題和省去不必要的環節,提高效率。專業的媒體工作者從新聞播送到內容生產應該具有洞察力、資源適配的能力、策劃營銷的能力等多種綜合素質,明確新聞產品的定位、需求、客戶群體等,真正做到內容為王。
具體表現在能夠洞察到讀者和用戶需求,迅速了解“痛點”在哪里,找到恰當的切入點,才能展開有效傳播途徑;善用多元化,多角度的新媒體思維和形式,發散思維打開視野,拋開條框,推送創意的新媒體產品,在新媒體的“新”上下功夫,在工作中帶著思想,不偏離目標,而不是繼續用傳統思維來策劃,或是“眉毛胡子一把抓”。
其次,小切口,大思想。不論是稿件采寫,活動運營、策劃,還是產品設計及推送,切入點一定是從小切口入手,這樣才能突顯自身優勢,緊扣定位和目標,才能準確地在眾多新聞產品中奪取聚焦,彰顯主題。
傳統媒體給人們提供的內容產品屬于服務型消費類信息產品,要想在海量信息中脫穎而出,就必須優化內容結構,從簡單的內容生產、價值輸出,向精細化、高品質、個性化的服務轉變。
因此在內容創作和運營方面,有三點內容值得借鑒:第一,內容生產要把握四個價值標準。(一)思想性:文以載道。用新聞產品的內容,幫助用戶提高獨立思考的能力,激發獨立思考的欲望;(二)前沿性:領先的東西。具有合理前瞻性的內容,會更加吸引讀者和用戶的關注,也更容易引發深度探索和多元的可能性;(三)時尚性:潮流、態度、美、生活方式等等,緊扣“新”來做文章,不僅僅是內容,更是表現內容的形式、方式和態度;(四)國際化:國際視野。用開放的胸懷、世界的眼光、比較的方法,去體察個人和國家成長的問題。
第二,精準定位融媒體目標。所謂“定位”就是了解受眾需求,分析市場特征,然后在此基礎上,新聞編輯、新媒體技術應用、市場研發團隊通力合作,制作和推送高品質、精準化、個性化的信息產品。以說好故事為主要表達方式,以有時代價值的重大人物、事件和普遍共鳴的小人物和小事件為主要觀察對象,兼顧觀察一些非媒體類的知識型內容;時空坐標的思考方式和互動性的表達方式有效結合。
第三,靈活多變的表現形式。隨著媒體融合的不斷發展和形勢所需,改變傳統文圖視頻的單一表現形式,充分運用新媒體手段,“玩”起來,“活”起來。一方面要去分析自己擅長的領域以及市場發展方向;另外一方面,堅持高質量有價值的原創文章,原創視頻輸出,讓自己真正成為所在領域的權威。
最后,居安思危的競爭意識。新聞要“新”,比拼的不僅僅是速度,還有深度。多元化地橫向比對,新技能的開發、掌握和熟練應用,都要求著媒體工作者的技能水平。
不停留在原地,多看多聽多想多練,勇于試錯,用創新思維、新技能、新角度,保持“技能恐慌”的狀態。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居安要思危,做永遠比想來得實際。
(作者單位:蘭州日報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