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思想活躍,個性差異較大,極易發生校園欺凌事件。學校對此要高度重視,及時進行有效干預。特別是對受欺凌學生進行心理輔導,可以消除學生心理恐懼,將校園欺凌負面影響降到最低,這是應對校園欺凌的重要舉措。
一、小學校園欺凌的形成原因
(一)被欺凌者性格較為孤僻軟弱
從對校園欺凌案例的具體分析來看,被欺凌人一般性格比較內向、靦腆,平時不與人進行交流,在受到欺負時沒有朋友幫忙和傾訴,只會選擇默默忍受,這就為欺凌者創造了實施欺凌的條件。
(二)欺凌者有過被施暴的經歷
在案例分析中我們發現,欺凌者有很大一部分曾經受到過不同程度的暴力傷害。這就說明了欺凌的行為有可能是一種報復行為,受過暴力侵害的人再以同樣的方式去傷害別人,以此來平衡他們的心理。欺凌者無法正確地認知自己的行為,認為暴力就是一種正常的溝通方式,完全忽略了暴力所帶給自身以及他人的傷害。
(三)校園監管和教育的缺失
在小學教育中,老師通常只關心學生的學習成績,把自己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都放在課堂教學中,而很少對學生們進行心理健康的教育和輔導,學生在遇到心理問題時,得不到及時有效的疏導,造成學生嚴重的心理問題,引發學生心理畸形,甚至對他人實施暴力。
(四)大眾媒體的影響
小學生的是非觀和價值觀都還未完全建立,他們的行為都可能是對自己所見的模仿。由于小學生自身不具備鑒別好壞的能力,導致他們會被刺激的電視場面吸引,認為對人拳腳相向是一件非常酷的事情,進而導致欺凌事件的發生。
二、小學校園欺凌的危害
欺凌行為會導致兒童的身心受到傷害,甚至會造成精神問題。被欺凌的學生往往在獨自承受痛苦時,失去了對生活的信心,變得消極頹廢。還會對學校產生厭惡情緒,甚至不愿與人交流,變得極度焦慮和抑郁,在生活、學習、與人交往方面都造成極大阻礙。
欺凌行為會讓施暴者得到暴力帶來的征服感和滿足感,在日后的生活中會毫不掩藏和控制自己的攻擊性,對其人格的發育有著嚴重危害。
小學校園欺凌事件的發生,不僅對學生的身心造成巨大的傷害,還會危害校園安全,不易于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與此同時,欺凌事件的發生還嚴重干擾了教學秩序。
三、小學校園欺凌的措施防治
(一)加強家庭教育對孩子的行為約束
家長要加強對孩子的教育,讓他們能夠明辨是非,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當發現孩子有暴力傾向時,要及時進行教育和糾正,家長更要以身作則,給孩子樹立一個好榜樣。
(二)加強校園安全建設和教育
學校要大力開展對學生的道德教育,加強他們的法制觀念,培養其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還可以開展心理咨詢活動,讓學生吐露心聲,讓老師更加了解他們,并針對他們的問題進行心理輔導。學校還要加強校園安全建設,時時掌握學生的活動情況,能夠及時發現情況,并且有效地進行制止。
對于已經發生的欺凌事件要仔細追查,對施暴者要進行嚴厲懲罰,讓他們得到應有的約束和制裁,更要加強對他們的教育,促使他們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而對于被欺凌的學生要安排專職的心理老師進行專業的心理疏導,第一時間進行精神撫慰,盡量減少暴力事件給學生留下的陰影。
四、結語
校園欺凌現象的發生,給學校的正常教學秩序造成了嚴重危害,更對學生的學習生活造成嚴重的影響,尤其是在小學校園中,學生的年齡小,對欺凌行為的抵抗力較弱,無法采取正確的應對措施。因此,家庭和學校以及社會各界都要加強對校園欺凌的重視程度,關注學生心理健康,加強對學生活動的監管,讓學生們能夠在校園中安全健康地成長。
(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9年度課題《小學校園暴力的形成原因及預防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課題立項號:GS[2019]GHB1119)
(作者單位:莊浪縣第一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