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這是最安全的時代,也是最危險的時代。
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城市這個政治經濟文化金融的核心越發彰顯出重要的地位。人們大量涌入城區,使得城鎮人口比重逐年增加。然而在繁華之余,高密度人口聚集地所帶來的安全隱患卻也時不時地通過新聞頭條的模式蹦入人們的視野。

火災、地震、臺風、街頭犯罪、恐怖襲擊,甚至是傳染病的爆發……任何一種自然或人為的災害只要出現于城市之中,便會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一套高負荷運轉的機體必然需要配套高強度的自我修復與異常事件防范功能。
隨著人們安全意識的與日俱增和政府對安全工作的逐年重視,我們的城市正一步步朝著嚴格的規范化模式進化著。易燃材料從建筑行業被取締,法律文件強令各個單位配備符合規格的消防設施。新起的建筑不再密密麻麻地簇擁在一起,而是預留出了安全空域緩沖區。監控的探頭布滿了大街小巷,流竄犯通緝名錄全國聯網,發放到了每一個地鐵站、長途車站、機場的安檢道口。甚至氣象站也忙得不亦樂乎,實時通報著環境實況,提醒著市民們規避高紫外線、高霧霾、高臭氧爆發的這些高危時段。
當下,我們的城市安保體系正如一張修建中的巨網,從信息與物質環境的各個角落不斷延伸而出,互相交織,越發細密。我們有理由相信,在不遠的將來那后人類時代里,城市的安保系統將進一步完善,最終成為密不透風的鐵桶陣。
自寒武紀生物大爆炸之后,“眼”這種具備里程碑意義的器官的誕生,徹底改變了所有動物的生存模式。發達的感光器官讓動物們直接捕捉宇宙中速度最快的信息傳導介質,在開闊而清朗的地帶,探查身周方圓數公里的異狀。

而今,我們人類更是將“眼”的功能發揮到了極致。人族所攝取的外界信息中,百分之八九十來自于視力,而探索外太空星河彼岸之時,更是一邊倒地依賴著光學信號。這樣的器官優勢一直延伸到了城市安保建設的理念之中。

身于城市之中,人們無時不刻,無處不在地處于“眼”的庇護之下。城市,就如一頭千眼巨獸,洞察著自身的每一個角落。交通要道路口,高速攝像頭撲捉著違章車輛的牌照;銀行取款機后上方的監控,讓冒領錢款的嫌疑人無處遁形;廂式電梯內的探頭關注著乘客的安危。不僅靜態監控設備這般天羅地網,動態監控也是不甘示弱。安裝于車輛之中的行車記錄儀的普及讓避免了司機遭遇交通訛詐,而警務人員肩頭猶如肩章的小型執法記錄儀更是讓緝捕現場的罪犯再也無法事后抵賴其罪行。
然而,此般布局雖是思慮周詳,卻也并未盡善。“眼”作為一種捕獲光學信號的器官,并不能獨立存在。與之相配套的,便是處理分析復雜視覺信號的發達腦域,以及高效快捷而精準的光學信號發生裝置。
喜歡看各色科幻美劇的讀者一定很熟悉這樣的場景——當警方需要搜索一名通緝中的罪犯時,強大的臉譜辨認程序便會查詢城市中各處的攝像頭所拍攝到的畫面,逐一甄別出嫌疑人的面孔。但在現實生活中,城市街道探頭往往懸掛于高處,用以俯覽出更為廣闊的視野。因而所拍攝出的人影也通常是茫茫人海中的“一只小螞蟻”。倘若程序果真使用臉譜去做匹配,那么迎接它的視頻截圖便會是俯視角所拍攝的后腦勺或者鴨舌帽障眼大法。

為了搜索一名剛犯下罪行后在逃的嫌犯,警方不得不安置大量的非戰斗人員沒日沒夜地坐在屏幕前,查看相關日期、相關路段的視頻,憑借著豐富的經驗與敏銳的洞察力,通過步態、著裝、體型等綜合信息篩查出嫌疑人的活動路徑范圍。盡管現在已經有A.I.可以實現部分應用,但這份細致的工作想要完全地由計算機代替,恐怕還要等些許時日。
事后緝兇尚且如此大費周折,實時監控案件的發生便更是難上加難了!不論人腦還是電腦,在海量視頻之中,即使可以瞬秒之間便一眼識別并鎖定某個小角落里“親切友好的人”,但如何判斷他們當下暗戳戳的行為是否越界,是在相當一段時間內都無解的事情。但凡事皆可逆向思維。既然我們在近未來階段很難做到讓智能識別程序飛升至天網級別,那么不妨簡化警報信號,使監控程序無需關注繁雜而無用的信息,專心撲捉緊要事件。
在后人類時代,手機不再是人類所佩戴的唯一的便攜式信號收放終端。放棄遭遇突發事件時撥打110的念頭吧。在緊急事件中,即便是掏出手機呼救這樣簡單的動作也顯得耗時又麻煩。各色的智能手鐲、領結、腰帶扣將取而代之,分攤不同的工作。
當威脅降臨,當事人觸發手鐲的告警模式,耀眼的激光便按照特定的電碼頻率閃爍起來。作為一種高頻電磁波,可見光在電磁場中具有宏觀電中性,具備著抗干擾能力。而在喧囂的都市中,相較于用以大范圍告警的聲波信號,光學信號不論對巡警的肉眼,還是監控探頭電子眼來說,都更易被捕獲并識別。激光用以直射于罪犯面部,也可產生威懾與輕度殺傷效果。縱然是霧霾天氣,凝煉的激光頻閃依然具備著一定的穿透性。在漆黑的夜晚小巷子這類案件高發區,更是醒目的燈塔。
如此一來,處理視頻信號的智能識別程序的負擔便大大下降。速拍分析軟件不再需要面對繁雜的圖形解構,只需要專心讀取簡約的數字化頻閃信號,便可迅速地根據不同的電碼模式,得知不同級別的威脅類型。
更甚一步,若是有過路群眾目擊或者遭遇一些正在發生中的隱蔽案件,出于自保或者避免打草驚蛇的考慮,不愿公然與嫌犯發生沖突,也可悄悄觸發肉眼不可見紫外激光信號。智能識別監控通過頻閃信號傳遞的信息,獲得信號發送者的方位,從而判斷出最近的巡警的位置,自動調遣警力及時奔赴現場。
繁華的商業街道,幾個身材微胖,珠光寶氣的中年婦女談笑著,進出各家百貨商場。她們的臂彎上掛著大大小小的手提包,毫無戒備地穿行于人流之中。

突然間,一個身形敏捷的青年從她們身后躥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一把搶過了包包,飛身竄入同伴駕駛的轎車中揚長而去。
目擊案件的巡警趕忙通報,幾輛警車隨即出動,在車流湍急的馬路上與劫匪展開了一場斗智斗勇的圍追堵截,最終在數十個街區之外將逃逸的車輛逼停在了路邊……
大片中,警匪之間的戰斗似乎總是伴隨著如此夸張的大場面。然而現實情況是——能夠此般大動干戈的飆車追逐案恰恰不會發生在都市的中心。擁堵如淤泥般的城市交通不論對于罪犯還是警方,都是永恒的噩夢。

比起駕駛轎車作案,劫匪們更青睞于輕便的摩托,甚至是仰仗發達的出租車產業。都市熙攘的人流與車流是最天然的保護屏障。憑借著對路況的熟悉,一名職業罪犯可以輕易地通過不斷換乘出租車,游走于各個隱蔽的巷子,穿越一個個小區弄堂達到迷惑警方視線,擺脫追兵的目的。這也便是為何街頭劫案發生之后,一旦無法在第一時間攔截目標,警方便只能通過事后排查嫌犯住所方能破案的原因所在。
上文已經講到,后人類時代中發達的預警之眼監控著都市的方方面面。但若是沒有配套的行動措施,那么擁有再強大的“眼”也只能是“干瞪眼”。
是時候做一些適當的調整了。
在后人類時代,人們會在某些高樓大廈的外墻上看到許多奇怪的外掛式裝備。它們就像是夏日里湖畔涼亭柱子上的蛾群,一動不動地趴伏著。橄欖型的身軀配上四個螺旋機翼的構造彰顯著其發達的飛行平衡能力。身體兩側的微微閃爍的紅藍指示燈與亮漆刷出的警用標示告訴著人們它們的身份。
緝捕之蜂,這種盤旋于都市半空的警用無人飛行器將替代巡邏警車,成為都市追兇的主力軍。比起使用擁堵的地面交通,小巧的無人飛行器穿梭于空曠的半空具備著更清晰的視野與活動的靈活性。鎖定犯罪分子目標后,緝捕之蜂如同一片牢牢釘死在其頭頂的烏云與之同軌飛行,避開無辜群眾,從正上方對目標發射網槍、電擊槍或是實彈。
這些體型小巧,設計精妙的機械廣泛地停駐于都市的各大高樓的垂直墻面,充分利用城市優勢節省布局空間。一旦接收到預警之眼的指令,距離案發位置最近的緝捕之蜂便會傾巢而出,朝著目標鋪天蓋地涌去。被鎖定的單位猶如遭遇無孔不入的蜂群圍捕,苦不堪言。
此外,緝捕之蜂還可設計出不同的大小與型號,分配不同的功能。除了方才所述的追擊型兵蜂之外,防爆工蜂組也是不可或缺的常備兵種。
在后人類時代的都市中,一枚簡單的易燃易爆品在高密度人群中所造成的災害不可估量。因而在鬧市區安置爆炸物已然成為了各種民間犯罪團體與反政府組織的首選“良策”。
當爆炸物被發現,四架一組的防爆工蜂小隊奔赴現場。其中塊頭最壯實,不具備飛行能力的“蜂蛹”充當著防爆箱的角色。這種好似保險箱結構內外反轉的防爆蜂蛹具備著堅固的合金“外骨骼”,其內側卻充斥著強韌的凱夫拉爾纖維編織成的“肌肉”,以及混凝土瓷片等硬脆而易破碎以吸收沖擊波的材質組建的“脂肪”。
“蜂蛹”小心翼翼地吞下了爆炸物。其余的三只“工蜂”輕輕地抓握起它,將其平穩地抬升而起,飛至空曠地帶,垂直升向高空。
以當下的人工智能技術而言,碟型無人飛行器可實現水平位置拋接直立的棍子等高難度的平衡雜技動作,由此使用人工智能機械處理危險的爆炸品將比人類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當防爆工蜂組上升至了千米高空,蜂蛹便會吐出爆炸物,僅以一條狹長而黏稠的絲線將爆炸物粘連懸掛在自己下方。等候多時的狙擊蜂小組眼疾手快,噴射出一股股高壓水柱,將危險品摧毀于開闊的天穹之間。
身于都市之中,人們不得不面對一個無奈的事實——很多時候,繁榮的經濟與威脅的隱患似乎是成正比的。熱鬧的人海帶來了可觀的旅游收入也促進了商貿活動,但這湍急的人流本身卻帶來了防不慎防的事故高危因素。
喜歡看動物世界的觀眾一定不會陌生這樣的場面,浩浩蕩蕩的非洲角馬群在年度遷徙之際,趟過洶涌河川,一旦領頭角馬選擇了錯誤的登陸灘位,導致全隊無法順利通行,那么綿延不止的后繼角馬群將會身不由己地沖撞河道中奮力掙扎的同伴,其導致的災難性后果便是無數角馬被自身同伴的血肉之軀組成的洪流擠搡得四仰八叉,溺斃于河道之中。

角馬如此,人亦然。每年的國假慶典也是各大都市的政府部門如臨大敵的時節,人們可以輕易地在各種繁華的商業街道景點目睹強壯的武警手拉手組建的人墻,而地鐵入站口這類的容易形成湍流的地區更是嚴格實施數人頭放閘的穩流制度。這一切的一切,只為了防范那一潰堤便勢不可擋的踩踏事故。
人群是盲目的,作為一種從眾性的生物,人類在群體性活動的秩序方面并未比角馬高明多少。身處于人群之中,視野受阻,又承受著周邊人員的推搡,群眾即便是把握自身的前進方向都顯得頗為吃力。而一旦選擇順應大流前行,其形成的人潮大勢則堪比沖鋒中的軍隊。
為了避免此般人流漩渦可能造成的連鎖反應,化整為零是個不錯的解決方案。后人類時代中,城市的街道將被自動路障劃分為一個個相對較小的單元格。這些巨大麻將牌似的路障平日里埋藏于路面之下,并不阻礙車輛行人的通行,而當節日盛典來臨,預警之眼實時監控著每一個路段單元格中的人頭數量。當人頭統計數達到危險密度,齒牌狀的路障便迅速升起,代替武警肉墻,阻斷更多的人流涌入當前單元格路段。而后城市交管中樞通過預警之眼網絡搜索附近低密度單元格,選擇性地打開一側路障,嚴格指示由高密度區向低密度區疏散人流。
若是著名景區之類人潮匯聚的核心區域附近,則可臨時建立起只準進入場區的“靜脈道路”,與只準迅速離場的“動脈道路”,將我們的城市交通打造為流暢的循環系統,而此時,齒牌狀路障便起到了單向限流瓣膜的作用,在控制人數的同時,疏導著盲眾的走向。
但上述策略的運用僅限于相對溫和的密集人流。人類是敏感而脆弱的生物,一次別有用心的政治煽動便可卷起一股打砸沿街商鋪的風潮;一則火災地震爆炸物的恐怖謠言就能讓原本怡然散步著的旅客抱頭鼠竄;一張球賽的勝負就足以讓兩隊球迷將球場變成戰場;甚至只需要一個手握砍刀的暴徒便能引發幾百人的騷亂,被踩踏擠壓造成機械性損傷致死的人數或許比兇案本身更甚。
當下,辛苦的武警戰士們不得不手持盾牌,正面抗擊著暴亂人潮的沖擊。而最為倒霉的則是“兩軍交鋒”時,處于核心位置的“人肉夾心”。這些悲催的先鋒炮灰承受著來自后方累聚的全部壓力,進不能也退不得!縱然能夠僥幸不倒,也難免窒息。若想從根源上解決,務必從人群后方入手。
在后人類時代,人們會在街道的兩側看到雄偉的都市雕塑。雄獅、巨龍、麒麟、大鵬……點綴著四方。當然,這些個雕塑可不僅僅是城市景觀。它們在空氣不好或者天氣炎熱時可以噴灑輕薄水霧,降低浮塵,改善街道空氣質量,調節氣溫。當人群聚集過多或暴亂開始時,它們可以通過廣播系統要求相關人員,特別是普通市民迅速撤離;當暴亂發生時,城市中心主控程序調整到應急狀態下,一股股混合著干冰的低溫高壓水柱就會從中激射而出,直轟暴亂分子的后方軍陣,將其擊倒乃至擊暈在地。剛猛的水炮裹挾著刺骨的寒意,直接剝奪亢奮人群的戰斗意志,麻痹著他們的肢體,阻礙著他們的視線,濕滑的地面與強大的水壓讓他們寸步難行。隨后趕到的警員和醫務人員只需要將一個個蜷縮在地面,打著哆嗦的當事者“撿起來”,丟進警車或者救護車便可。
除此之外,地刺型路樁也是防范失控車輛的不錯選擇。如今,人們經常可以看到車技不精的女司機將車輛駛上路邊路樁的奇異照片。雖說對于駕駛員本人來講,這是窘迫無語的難堪事,但若逆向運用此類事件,使用突然抬升的蓮花爪地刺路樁扎入并頂起車輛底盤,便可使車輛失去制動,固定于樁子上,避免了撞入路邊建筑的悲劇。畫面雖不美觀,效果卻是不折不扣的“立竿見影”。

說一千,道一萬,千千萬萬為平安。城市就如同人類創造的科技生態密林,為了自身的長治久安,縱然是那不起眼的犄角旮旯,也得無死角地將“免疫系統”配置到極致。各路神仙,各顯奇招,看似簡單粗暴,實則方便快捷。高效實用永遠是首選原則。
與各種都市安保措施升級相配套的,還有市內基礎設施的改變。海綿都市計劃的展開防范著大自然寒暑旱澇對城市的侵襲,而簡易醫療裝備站點的全城普及讓突發疾病的路人不再束手無策。
當然,最好的安全防治手段或許還是減少城市人口的密度,避免人流高峰的產生,并且盡可能以機械化公共物流滿足市民們的日常消費所需。都市人的生存理念與生產方式都會產生重大變革。密集型勞動產業將會被取締,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居家遠程操縱機械臂完成遠在城市另一端的廠房內的工作,減少了人來人往所帶來的交通事故。而隨著自動化機械管理的進步,維持城市運作的剛需人口數量進一步減少,更多的空間被騰出來作為災備避難區。即便城市部分區域遭受災害攻擊陷入癱瘓,市民也有充足的冗余資源可周轉。
我們的城市會變得越來越健壯。不論是防御外敵,還是平息內災,城市都將成為守衛人類文明的——鋼鐵要塞!
【責任編輯:艾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