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拓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是在“兩個一百年”交匯之際,在我國即將進入新發展階段、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特別重要的,具有全局性、歷史性意義的會議。全會提出,“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為今后一段時期做好“三農”工作提供了遵循。
一、領會新發展階段的重大決策
一是肯定過去成績。“十三五”期間,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三農”工作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各級黨委、政府及各行各業的共同努力下,我國農業農村的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和歷史性突破,圓滿地完成了各項目標任務,切實保證了糧食安全,使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使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進程又進一步,農民收入提前實現翻番目標。這些成就為決勝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了堅實基礎,為穩定經濟社會發展、應對國內外風云突變提供了有力保障。二是看到當前問題。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仍處于一個爭取戰略主動的關鍵期,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必須以戰略的眼光看清形勢、把握規律。在令人矚目的成績面前,也要看清我國農業基礎還不穩固,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仍比較大,農村民生保障還有短板。三是做出重大決策。全會強調的“優先發展農業農村”正是基于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現狀和發展規律的深刻洞察和準確把握。從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來看,現代經濟體系包括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要建成這樣一個新型的經濟體系,農業現代化是其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也是其中的一個短板弱項。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是充分認識社會主義農村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相互作用的結果。因此,全會提出“優先發展農業農村”,我們應深刻領會,迅速適應新時期的時代特征,補齊短板弱項,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進程。
二、貫徹新發展階段的重大部署
一是明確發展方向。全會對“十四五”時期的經濟社會發展提出了明確的指導思想、基本思路、主要目標以及重大戰略,并以此為基礎,提出了一系列在新的發展階段,具有前瞻性和針對性的重大舉措,尤其針對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相對緩慢、滯后的短板弱項做出了“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大部署。二是貫徹新發展理念。應全面貫徹落實全會精神,將“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在新的發展階段融于農業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各個環節。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過程中,要始終堅持貫徹落實“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大部署,要把全會精神貫穿于人員配備、要素供給、公共服務、政策導向以及資金流向等各個方面,使農業農村真正得以優先發展,鄉村振興得以全面推進。三是建立健全體制機制。為促進以工補農、城鄉互補、全面融合、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在鞏固脫貧攻堅的豐碩戰果的基礎上,要加快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探索建立完善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并制定針對性、實效性強的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提升機制,切實促進農業高質量發展,提升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深化農村改革,扎實推進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
三、把握新發展階段的格局要求
一是構建雙循環新格局。全會強調,要“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新發展格局主要強調以更加開放的態度去促進我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以國內消費升級為牽引,促進各個產業發展,進而促進國內外協調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辟了新的路徑,構建新發展格局不僅可以提升我國經濟發展水平,還可以讓我國在國際經濟合作中發揮新的競爭優勢。二是農業農村有力支撐。在構建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中,農業農村的發展是一個基礎支撐和關鍵變量。國內消費即“內需”,是國內大循環的驅動核心。中國是擁有14億人口的農業大國,我國的農村是廣闊的、有潛力的消費市場,農民收入的增加,就會釋放強大的消費潛力,是國內經濟發展的強勁動力。國內大循環除“內需”外還應關注“流動”,農村不僅是需求側,同樣也是供給側,高質量的農產品和鄉村旅游推動著鄉村經濟的蓬勃發展,而農民增收了,有錢了,還會去城市消費,這樣的“流動”才是一個充滿活力的動態系統。三是做“大”格局“主體”。國內大循環關鍵是“大”,作為新發展格局中的“主體”,國內大循環主要承擔著中國經濟體的支撐作用,所以國內循環必須盡可能地做大,只有足夠大的容量,才能驅動我國的經濟發展,進而與國際相互作用并帶動周邊國家甚至全球的經濟發展,要解放思想,放眼全域,促進城鄉兩大空間有機融合,建立足夠“大”的流動、循環市場,才能符合構建新發展格局的空間要求。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已經明確“十四五”目標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我們要認真領會全會精神,切實把全會各項部署落到實處,堅持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譜寫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的新篇章。
(作者系中共黑龍江省委黨校經濟學教研部講師)
助理編輯/張佳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