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彥澤
2020年第21期《求是》雜志發表了習近平總書記2020年4月10日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七次會議上的重要講話《國家中長期經濟社會發展戰略若干重大問題》。習近平總書記結合疫情防控情況,對涉及國家中長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進行了深入性地思考,從發展戰略的高度對我國經濟的發展格局、產業鏈供應鏈、城市化、科技發展、人與自然關系、公共衛生體系建設等方面的問題進行了剖析,指明了我國未來一個時期的發展方向。對進一步完善我國戰略布局,順利通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大考,成功化危為機,抓住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都具有深遠的意義。
綜合考量內外變化擴大內需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我國之所以能夠獲得如此之多的驕人成績,關鍵在于我們快速且深入地融入到國際市場中,參與了國際大循環,抓住了經濟全球化的機遇。作為“世界工廠”,中國從全球貿易體系中獲取了相對廉價且豐富的生產資料,全球配置資源加上我國強大的加工能力讓中國商品的比較優勢在全球市場上凸顯。通過積極參與垂直分工,我國從全球分工合作中獲取了巨大的發展紅利。但目前,由于部分國家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盛行,逆全球化態勢明顯,我國對外經貿合作中遇到的爭議和困難越來越多。且由于我國在以往的國際經貿合作中,有效實施“干中學”策略,參與國際分工合作的方式也逐步從垂直分工變成水平分工,與發達國家的競爭變得更加頻繁,摩擦也就不可避免。在這些變化之下,我國繼續依靠國外資源和國外市場的不確定性開始上升。另外,在外部環境變化的同時,我國國內的情況也在發生深刻變化,國內勞動力成本的上升導致加工業的價格優勢逐步消失,“世界工廠”轉型升級的內在要求也越來越急迫。在綜合考量內外變化的基礎上,堅定實施擴大內需戰略,逐步形成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既是我們應對變化的措施,也是我國經濟長遠健康發展的必由路徑。
綜合考量長短板重塑鏈條
在疫情影響下,我國產業鏈和供應鏈進行了一次實戰狀態下的壓力測試,既成績斐然也暴露出問題。這就需要我們對自身的產業鏈供應鏈進行重塑,最大程度上發揮其優勢,同時彌補其劣勢。從目前情況來看,我國產業鏈供應鏈在部分產業中居于領先和被依賴的地位,在這些領域我們要“拉長長板”,用獨到的技術和全產業鏈的優勢來鞏固業已存在的優勢,用線上經濟和國有企業去做大優勢;而在關系國家安全領域和節點的產業里,我們不可能完全依賴外部供給的,必須有自己的國內生產供應體系,在涉及根本問題的領域里,如糧食和實體經濟,更是要堅定以我為主的信念,堅決實現自我循環,“補齊短板”,做到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確保產業安全。因此,在綜合考量長短板的基礎上,優化和穩定產業鏈供應鏈是確保國家產業安全、國民經濟安全的必然選擇。
綜合考量點面關聯促城市化
城市化是我國未來經濟增長潛能的重要來源,從過往的城市化中,中國經濟獲取了巨大的紅利。但也必須看到的是,城市化道路選擇的不同,帶來的結果是不一樣的。僅僅關注城市規模效益,甚至只關注中心城市的規模效益,大量資源就會向中心城市進行集聚,大城市的“虹吸效應”越加明顯,這導致小城市的資源和人口逐步轉移,而大城市卻因為沒有足夠的公共服務供給變得負擔沉重,逐步形成了城市規模“攤大餅”、城市同質化、公共衛生服務承載能力不足等問題。究其根本還在于沒有從更長遠的角度,沒有用聯系和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作為城市發展的基礎目標”“更好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從長遠計,我國將走向人的城鎮化,依靠人、為了人,更加關注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這樣的城鎮化是更高質量的城鎮化,是更高品質的城鎮化。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必須優化空間結構,調控我國城市的資源集聚方式。一方面,要在已有城市化成果的基礎上,增強中心城市的承載能力,促進中心城市“增長極”這個點的帶動作用;另一方面,也要關注郊區新城、郊區化發展,用“點”帶動城市群“面”的發展,用“一點”帶動“多點”,推動多中心、多城市群的建設,用周邊城市“多點”和“面”來舒緩中心城市“點”的承載壓力,讓更多的人感受到城市生活帶來的便利性和宜居性。這更加符合人的城鎮化的要求,有利于最終徹底實現人口市民化、素質市民化、同城同待遇的目標。
綜合考量質效結合調優科技資源配置
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創新成為發展的主要動力,科技創新優勢逐步成為催生新發展動能的主要來源。除此之外,科技創新對滿足我國人民高品質生活需要和構建新發展格局都有巨大的益處。這就必然要求我國加大力度投入科技創新領域,大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提升科技創新能力。但這種投入往往就要受到可投入資源稀缺的約束,所以,投入和產出就要講究質效結合。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持續增加科研經費投入,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強度提高,研發實力進一步增強,但與發達國家比較,我國研發投入的效益有待進一步提升,科技創新投入與產出結構適配性不高。科技創新帶來的成果未必是市場最需要的、國家最需要的、人民最需要的。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調整優化科技投入和產出結構”,這就是要從質效結合的角度上提升我國中長期科研投入與產出的適配性,將有限的資源投入轉化為高效的科研產出,轉化為先進的生產力,提升其對經濟發展的動力驅動水平。為了達到這樣的目標,要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用問題和具體目標來引導科技投入的方向,從國家急迫需要和長遠需求出發,真正解決實際問題;要重視頂層設計,通過優化基礎研究布局,將科技創新的源頭基礎研究體系壯大起來,解決我國面臨的“卡脖子”技術問題,從源頭和底層把我們的科技創新體系壯大起來;要創新科技成果轉化機制,一方面發揮企業主體作用,另一方面也要發揮我國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顯著優勢,對市場失靈、企業不愿意投入的關鍵核心技術加大財政投入力度。通過這些質效結合的舉措,充分利用有限資源、整合優化科技資源配置,激發創新創造活力,讓科技創新成果源源不斷涌現出來。
綜合考量人與自然謀新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生命共同體關系也決定了二者和諧共生則共存,沖突對立則共亡的命運。要清晰地認識到,生態是塑造文明、促進發展的重要前提條件,對大自然的殘暴最終傷害的是人類本身。正因如此,習近平總書記在疫情防控的關鍵時刻,再一次提示我們“必須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來謀劃經濟社會發展”。我國在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之后,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這體現了我國發展理念的轉變,綠色發展理念已經深入人心。在自然面前,我們必須把經濟活動和人的行為限制在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邊界和底線”內,在中長期堅持采用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范式來推進高質量發展。要破除“算小賬”的做法,長遠發展不是建立在犧牲自然、破壞自然的條件下,而是綜合考量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基礎上的新發展,只有這樣的發展才更有益于國家的發展,更有益于人類自身的發展。
綜合考量上下貫通強公共體系
疫情發生后,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出:“要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時,放眼長遠,總結經驗,吸取教訓,針對疫情防控中暴露出來的問題和不足,抓緊補短板、堵漏洞、強弱項。”加強公共衛生體系建設不是一個短期的工作,關鍵在于要立足長遠。而在立足長遠的工作中,關鍵還在于要有長遠的眼光和上下貫通的一致行為。不能因存在一時僥幸的心理,就放松了對公共衛生體系的建設。特別是基層政府,直接面對群眾,即便財力有限,也要千方百計想辦法保證公共衛生體系的完備性,只有這樣才可以做到從下到上的早發現、早預警、早應對。另外,要進行頂層設計。這將在最大程度上促成上下一心的貫通之力,加快建設我國更加強大的公共衛生體系,只有構建起強大的公共衛生體系,健全預警響應機制,才能切實為維護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切實在中長期內保障我國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
我國未來發展的道路充滿希望,但也充滿了挑戰,這就要求我們在發展的過程中,更加關注多重因素的綜合考量,更加關注長遠策略。俗話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國家也是同樣,加強對國家中長期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的謀劃,將有利于我們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目標奮進。
(作者單位:中共黑龍江省委黨校經濟學教研部)
責任編輯/張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