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宏峰
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是鞏固黨在農村執政地位的基礎性工作,是提高脫貧攻堅質量的現實需要,更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必由之路。抓住了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這項重點工作,就抓住了當前農業農村工作的“牛鼻子”。
一、運用農村改革成果,積極拓寬增收途徑
運用土地確權改革成果,維護集體所有權實現增收。木蘭縣堅持依法、依規、依民的原則,推進清理新增地源工作,使年收入10萬元以上的村增加到79個,占全縣村級組織的92%,全縣村級集體實現增收1887萬元。依托這一項工作,不僅增加了村級集體積累,還有益于發展公益事業、完善基礎設施、改善村容村貌。運用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成果,盤活資源資產實現增收。摸清集體資產家底,健全集體資產監督管理機制,讓集體資產能交易、能投資、能增值。將集體所有閑置的辦公用房、校舍、倉庫、集體荒地等資產,通過租賃、聯合開發等方式實現了資產盤活。據統計,木蘭縣有59個村通過資產出租、入股分紅、村企聯動的方式實現增收,共增收358萬元。運用股份權能改革成果,密切利益聯結實現增收。把集體經營性資產確權到戶,實現農民對集體資產的占有使用和收益分配的權益。木蘭縣組建了86個村集體經濟合作社,完成了村民委員會與經濟合作社賬目銜接、鄉鎮“三資”委托代理與集體經濟組織交接等工作。在建立集體經濟組織管理制度的同時,形成按股投入、合同管理、參與經營、共擔共享的利益聯結機制,以及按股分紅、公益投入、發展基金、幫貧帶貧四方面固定占比的收益分配機制,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活力持續增強,農村改革紅利持續釋放。
二、圍繞產業結構調整,勇闖特色發展新路
圍繞“主導產業”闖新路。木蘭縣采取“主導產業+”模式,將“鮮食玉米”和“生豬養殖加工”兩個縣域主導產業,作為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有效手段全力推進,全縣有13個村參與鮮食玉米產業發展,建設了高標準種植基地,發展黏甜玉米8萬畝;86個村通過建設基地、投資參股、配套服務等方式,參與生豬產業發展,助推全縣村級集體經濟累計增收1408萬元。圍繞“優勢產業”闖新路。因村制宜,挖掘潛力,通過發展特色種植、規模養殖、林下經濟、鄉村旅游等獨具優勢的產業,實現強村富民。木蘭縣柳河鎮復興村深度開發秸稈資源,發展大球蓋菌等特色種植,村集體年收入17萬元左右;東興鎮東聯村依托林草優勢,全村養殖黃牛1500余頭,成為全縣名副其實的“養牛第一村”。圍繞“新興增長點”闖新路。緊緊圍繞農業生產和農民群眾的迫切需求,在新興領域和關鍵環節的突破上謀發展,創造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增值新空間。木蘭縣每個村均建立了“七彩木蘭”電商平臺服務站,為村民提供農產品網上銷售服務,建立線上營銷渠道。吉興鄉五棵樹村組建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為村民提供種、管、收、賣的農事服務,吸納109戶農民入社,經營土地面積21090畝,發展雜糧作物種植,村集體年純收入30萬元以上。
三、把握脫貧攻堅機遇,破解實際發展難題
搶抓機遇,破解資金不足問題。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缺乏資金是共性問題。木蘭縣深刻把握脫貧攻堅精神實質,找準脫貧攻堅與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的結合點,全縣通過整合涉農資金、爭取信貸支持、撬動社會資本等,增加了村集體“造血”能力,為村集體和農戶發展生產經營提供資金支持。解放思想,破解增收難問題。木蘭縣35個貧困村結合實際,明確發展扶貧產業、壯大村集體經濟的新思路。緊緊抓住了大果榛子、食用菌、中藥材種植,以及黃牛養殖、異地置業等一大批村級增收項目,帶動村集體增收600萬元以上,實現了村級產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其中,有11個村組團推進余式家庭豬場和二元種豬擴繁場項目,年增加村集體收入450萬元。放眼長遠,破解不可持續問題。編制了縣、鄉、村三級扶貧發展規劃,重點編制鮮食玉米、生豬養殖加工兩個縣域主導產業發展規劃。堅持謀劃產業項目,加強項目庫建設,確保集體經濟發展有項目、有抓手、有未來。鼓勵引導有條件的村創新發展模式,并在實踐中不斷總結完善,成功探索出“社企共建訂單基地、村民帶地入社享分紅、貧困戶參與生產增收入、企業為貧困戶再分紅”的共擔共享發展新模式,實現村級集體經濟向規范化發展邁進。制定出臺了中藥材、食用菌、柳編手工藝等產業發展扶持政策,打牢了村級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積極申請全國保險加期貨示范項目,推動農業產業收入保險落實。全縣落實玉米收入保險36萬畝,每畝保底收入871元;落實農業大災和普通保險61.8萬畝,水稻、玉米每畝受災最高保額分別為940元、670元,切實保障了發展的可持續。
四、建強農村基層組織,提升壓艙把舵能力
狠抓責任落實。通過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水平的整體提升,切實增強和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在集體經濟建設中的政治功能和服務功能。木蘭縣明確了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縣鄉村三級黨組織書記工作責任,定期召開專題會議,解決工作推進中的難點、痛點、堵點問題。落實“四個一”責任制,常態化開展“抓鄉促村、整鄉推進、整縣提升”行動,形成了“黨政領導抓基層、鄉村干部打基礎”的工作格局,為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注入了強勁動力。狠抓隊伍建設。注重把懂經營、善管理作為必備的素養,從加快村集體經濟發展需要出發,加強農村工作隊伍的培養、配備、管理、使用。木蘭縣堅決調整撤換了不勝任、不合格、不盡職的村干部13人,從大專畢業生、退役軍人、返鄉創業青年、農村致富能手中選拔能人進行了充實,并儲備后備力量214人,提高基層干部經營管理和落實政策的能力,促使帶頭人切實發揮“頭雁”效應。狠抓制度完善和落實。木蘭縣立足村情民情實際,統一制定了村集體經濟合作社章程,具體明確了成員代表大會職權、理事會和理事長職責、監事會職權,以及相應的崗位工作準則,建立了資產經營和管理制度、財務管理和收益分配制度等。一切照章辦事,凡事按制度執行,全面推動社務管理有條不紊,經營收支清清楚楚。
(作者系中共木蘭縣委書記)
責任編輯/張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