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江
脫貧攻堅戰以來,克東縣緊緊抓住扶貧政策優勢,大力推進光伏扶貧,推行“勞有所得、弱有所扶、優有所獎、困有所助”光伏扶貧收益分配模式,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持續帶動貧困群眾穩定脫貧,帶動1390戶無勞動能力戶、7000個村級公益崗持續增收20年。
政策優勢轉為穩定增收產業項目。克東縣牢牢抓住國家級貧困縣建設光伏扶貧這一政策優勢,主動對接,實現行政村全覆蓋,把政策優勢變成穩定增收產業項目。克東縣于2017年6月13日成立光伏扶貧產業領導小組,領導小組下設協調管理辦公室(簡稱光伏辦),專職負責推進光伏扶貧工作,協調國土、電業、發改等部門在第一時間為光伏扶貧用地審批、電站并網、上報容量等開設綠色通道,為發揮政策優勢奠定了基礎。組建政府全額投資、產權權屬歸村和財政支撐服務的克東縣惠民光伏有限責任公司,專門溝通協調和督促推進全縣光伏電站建設工作。累計投資1.9億元,建設光伏扶貧電站96座,覆蓋全縣98個行政村,光伏電站產權歸屬村集體,為村集體經濟強筋壯骨提供了有力支撐。經測算,全縣光伏扶貧電站年均發電約3700萬千瓦時,年均總收入約2775萬元,村集體年均收益可增加近30萬元,為村集體發展產業項目和社會公益事業積累了財富。截至目前,全縣96座總規模26.1兆瓦的光伏扶貧電站累計發電10135.55萬千瓦時。已到位上網電費5829.6萬元,下撥5612.6萬元,受益貧困戶6599戶,戶均增收4500元。
光農互補實現產業疊加效益最大化。在全縣貧困人口中設立光伏管理公益崗位,負責全縣村級光伏電站的場地除草、清理垃圾、清洗光伏板和日常看護工作,用光伏收益按實際工作量給予報酬,既增加貧困人口工資性收入、調動脫貧積極性,又實現光伏收益合理分配、避免光伏收益“一光了之”。堅持把光伏扶貧收益的80%用作設置公益崗,由各村組織召開村民代表會議,對貧困人口勞動能力狀況進行公開評定,并為其“量身定制”扶貧公益崗位。2020年已通過設立保潔員、護林員、管護員、防疫員、護路員、防火員等崗位,安置貧困勞動力就業7616人,人均年收益3000元以上。在此基礎上,對臨時性公益事業建設用工,優先吸納貧困勞動力,最大限度讓他們實現就近就業增收。全縣上半年已支付扶貧公益崗及臨時用工工資1326萬元。通過設立農村扶貧公益崗,在貧困群眾中形成了依靠勞動脫貧的導向。同時,出臺了《農業助力脫貧攻堅若干獎補政策》,推行“光伏+農業”產業發展模式,鼓勵貧困村和貧困戶利用光伏扶貧電站中的空地,種植秋葵、蒼術等特色作物,發展雞鴨鵝等特色養殖,通過“農光互補”,實現產業疊加效益最大化。目前,已通過發展特色種養殖帶動239戶貧困戶、戶均增收1500元以上。
光伏收益激發貧困群體的內生動力。針對完全無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弱勢群體和邊緣戶不穩定群體,克東縣在堅持做好政策兜底的基礎上,利用光伏扶貧收益,經各村村民代表會議評議對完全無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弱勢群體,適當給予基本生活補助,每人每年補助資金最高限額2000元,2020年全縣已補助429戶,確保其“真脫貧”、穩定脫貧;對邊緣戶出現人身意外傷害、火災、澇災及家庭因病因學出現剛性支出大等突發性事故或災害的,利用光伏扶貧收益資金給予救助,單次救助金額每戶最高可達2000元,資金從本村光伏扶貧收益中提取。累計發放救助資金9.8萬元,惠及貧困群眾115戶。克東縣還堅持把“獎勵扶貧”作為破解這一頑疾的“金鑰匙”。對脫貧攻堅中表現突出的貧困家庭,通過村民代表大會評議,從本村光伏扶貧收益中拿出資金,每戶給予500元獎補,以此激發貧困群眾從“要我脫貧”向“我要脫貧”轉變。
克東縣充分利用自身地理環境及光照條件,搶抓扶貧政策機遇,大力推進光伏扶貧產業,讓貧困群眾有了“陽光存折”,照亮貧困群眾脫貧致富路,讓群眾對未來的生活充滿了希望。
(作者單位:黑龍江省扶貧開發工作辦公室)
責任編輯/劉淑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