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娟
說到“共享圖書”,我們首先想到的一定是圖書館。但如果我們不談包羅萬象、嚴謹治學的圖書館,只放眼輕松休閑的日常生活的話,其實還能發現N種“共享圖書”的方式,它們使讀書這件看似平凡無奇的事變得更浪漫、更有溫度、更具儀式感、更富樂趣。
圖書漂流:無腳之書也能行走世界
最近,筆者在柏林的倍倍爾廣場上拾到一本東德時代出版的童書,原以為是哪個粗心的愛書之人不小心弄丟的,但翻開扉頁,卻發現內側貼著一張小小的告示:“告訴拾到它的人,這是一本正在‘漂流中的書?!?/p>
“漂流圖書”起源于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歐洲,人們將自己不再需要的舊書放到公共場所,讓其他人拾得并閱讀,而后書籍從新主人手中再次獲得自由,繼續尋找下一個愿意讀它的人,通過這樣的方式使書架上的閑置書籍重獲新生。
倍倍爾廣場與書籍有著密切關系。1933年,德國納粹在此焚燒了大約兩萬本書,德國著名作家托馬斯·曼、海因里希·海涅、西格蒙特·弗洛伊德、卡爾·馬克思的作品都赫然在列。今天,在廣場中央的地下設有一個紀念空間,透過玻璃地板可以看到,里面擺著空空如也的白色書架,剛好是容納大約兩萬本書的空間。
倍倍爾廣場西側還坐落著柏林洪堡大學法學院的老圖書館。每年3月,廣場上都會舉辦在德語國家廣受歡迎的“城市閱讀”公益品牌活動。
2001年,社交性質的網站“圖書漂流”在美國創建,現有近8萬名德國注冊用戶。網站還開辟了德文界面。
該網站將閱讀過同一本書的人們聯系在一起。讀者可以通過自己拾到的漂流書編號,追蹤一本書的完整漂流軌跡,也可以撰寫筆記或分享心得,與其他志趣相投的讀者進行交流?,F在有上千萬本圖書正在全世界130多個國家“旅行”,德國是繼美國之后,“漂流圖書”最多的國家。在柏林,除了倍倍爾廣場,圖書也會在其他很多地方漂流,比如柏林地鐵上。
公共書柜:電話亭變身圖書館
到過柏林的人應該對街頭的公共書柜不陌生,它們是由廢舊的老式電話亭改造而成的微型圖書館,透明玻璃門里的架子上擺滿了形形色色的舊書籍。
“圖書電話亭”是柏林教育、就業和文化可持續發展協會于2010年開發的青年職業教育項目,至今已在柏林設立了20個這樣的書柜,由150多位社會工作者進行管理。公共書柜的使用是免費和匿名的,市民們既可以將不需要的書籍自愿捐贈和分享到書柜中,也可以隨時挑選喜歡的書籍帶走,而且允許將書保留在家中或轉贈他人,不必歸還原處。因為沒有嚴格的借閱或交換制度,所以,書籍的維護和運轉還要依靠市民的公共意識。
筆者每次路過公共書柜時,都會習慣性地打開門,快速瀏覽一下書架,如果恰好有感興趣的書籍就帶回家,再把看完的書放回書柜。
值得一提的是,筆者經常在離家很近的一個公共書柜看到一位穿著破舊的流浪漢,他總是在傍晚街上人不多的時候出現,把挑好的書放進隨身帶著的口袋里,然后到附近的長椅上坐下,借著路燈昏暗的光線認真翻看。一個風餐露宿、居無定所的人,卻仍然對閱讀抱有極大熱情,這樣的情景無法不令人動容。
在移動互聯網和智能手機大行其道的今天,公用電話亭早已失去昔日的功能,逐漸退出人們的視野,而繁忙的工作和快節奏的生活,也讓人們沒有時間或是很難沉下心來讀一本書。于是,將老電話亭和舊書這兩件事物相結合,就誕生了頗具創意的公共書柜,不僅為那些對紙質書情有獨鐘的人提供了便捷的閱讀場所,也能夠喚起人們充分利用舊物的環保理念。
隨著這種圖書共享模式的不斷推廣和發展,柏林街頭也出現了更多樣式的公共書柜,比如潘科區的“圖書森林”,就是將幾根枯樹干固定在一起,從各個角度和位置挖掘出樹洞用于放書,洞口外面安裝了自由開合的塑料板來擋風遮雨,整體設計既美觀又實用。
柏林書桌:讓更多孩子有機會閱讀
“柏林書桌”是一個公益性組織。該組織面向全社會接受書籍、光盤、游戲、玩具等捐贈,通過出售部分書籍來籌集資金,應對日常運營支出,不用公共資金支持即可開展工作。
“柏林書桌”的主要工作包括在柏林和勃蘭登堡州范圍內向各協會、幼兒園、社區中心、文化機構免費贈送書籍,支持中小學圖書館建設,為學校和幼兒園的孩子打造流動書箱等,旨在給更多的孩子提供閱讀的機會,讓他們能夠通過書籍認識新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