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舟
近期,阿塞拜疆與亞美尼亞因爭議地區納戈爾諾-卡拉巴赫(以下稱“納卡”)問題開火。雙方已經報告互有傷亡,至少有兩架阿塞拜疆軍用直升飛機被擊落。
納卡由阿塞拜疆擁有主權,但多由亞美尼亞居民占據,并宣告與阿塞拜疆分離。亞美尼亞將納卡視為領土,針對阿塞拜疆在納卡的干預鎮壓,亞美尼亞宣稱堅決保衛領土與同胞,為此不惜一戰。
那么,阿塞拜疆和亞美尼亞在歷史上到底有什么恩怨?
世界火藥庫
高加索,人稱“世界火藥庫”。
高加索地區位于歐洲和亞洲大陸的聯結處,是山脈地區,分為南高加索和北高加索兩部分,面積約為44萬平方公里。北高加索又稱內高加索,屬俄羅斯,范圍包括:俄羅斯、達吉斯坦、車臣、印古什、北奧塞梯等。格魯吉亞、阿塞拜疆和亞美尼亞則屬于外高加索,即南高加索。
人口不足3000萬的高加索,因為地形復雜,所以形成50多個不同語言的民族。北高加索主要信仰基督教,而南高加索則信奉伊斯蘭教。長期以來,這塊地方的民族矛盾、宗教矛盾剪不斷,理還亂。
而且,高加索是連貫歐亞大陸的通道,所以,一直是周邊大國的必爭之地,這就使得該地區的矛盾更加錯綜復雜。
早在16世紀沙俄向外擴張時,就先后與奧斯曼帝國在高加索地區發生沖突;沙俄歷時300年,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直到19世紀才完全控制了高加索。
在高加索地區,亞美尼亞人信奉基督教,受到沙俄政府的偏愛,而阿塞拜疆人由于信奉伊斯蘭教,一直不受沙俄待見,被視為二等公民。但阿塞拜疆人卻受到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支持。
這次的爭議地區——納卡是位于南高加索的一個內陸地區,介于下卡拉巴赫與贊格祖爾之間,包含小高加索山脈的東南支脈。該地區多屬山地與森林,水草豐美,長期以來都有阿塞拜疆人和亞美尼亞人混合居住。但是,由于阿塞拜疆人不堪忍受沙俄政府歧視,紛紛離開納卡,遷移到奧斯曼土耳其和伊朗。這就是為什么現在納卡的主體居民是亞美尼亞人的緣故。可以說,禍根早在100多年前就已經埋下。
一戰期間,沙俄與奧斯曼土耳其開戰。奧斯曼認為,本國境內的亞美尼亞人,肯定會與沙俄里應外合,發動叛亂。所以,在奧斯曼的煽動下,帝國境內展開了對亞美尼亞人的大屠殺。據估計,有150萬亞美尼亞人被殺害。
1919年4月,在納卡亞美尼亞人第五次大會上,土耳其人被認定對這場大屠殺負有責任,而阿塞拜疆人則是直接的幫兇,他們的手上沾滿血污。
1920年,亞美尼亞人對阿塞拜疆要塞發起進攻,無奈勢單力薄,不但沒有取得預想的戰績,反而招致對方毀滅性的報復。納卡的數個城鎮被毀,數千亞美尼亞平民被殺害。
至此,兩個民族已經結下了血海深仇。
上個世紀90年代的納卡戰爭
俄國十月革命后,民族自決成為建立新國家的指導原則。格魯吉亞、阿塞拜疆和亞美尼亞先后宣布獨立。
1921年,蘇聯要求高加索地區的三個國家成為蘇聯的加盟共和國。而納戈爾諾-卡拉巴赫自治州則成立于1923年,隸屬于阿塞拜疆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蘇聯時期,高加索地區內部矛盾暫時被掩蓋,總算過了一段風平浪靜的日子。直到20世紀80年代,戈爾巴喬夫推進政治改革,使得長期潛伏著的民族矛盾逐步表面化,高加索地區又開始折騰起來
1988年2月,主要由亞美尼亞人組成的納卡州蘇維埃通過決議,要求把該州劃歸亞美尼亞共和國管轄。亞美尼亞積極響應,而阿塞拜疆則堅決反對。與此同時,在阿塞拜疆的蘇姆蓋特市,阿塞拜疆和亞美尼亞兩族居民因自決問題發生流血沖突,導致30多人死亡,200多人受傷。其后又發生了兩國相互驅趕對方在本國的居民事件。
蘇聯解體后,亞美尼亞和阿塞拜疆重新獲得國家獨立。1991年9月,納卡州也宣布從阿塞拜疆獨立,并與亞美尼亞建立聯系。阿塞拜疆拒絕納卡州的分離,并立即采取行動,開始對亞美尼亞共和國實施經濟封鎖。隨著蘇聯解體后民族主義的進一步膨脹,這場延續數年的族際沖突很快升級為大規模的流血廝殺。
在這場大規模流血廝殺的背后,依然是兩個大國的暗中操作。亞美尼亞獨立以后,得到俄羅斯的支持,取得了在納卡地區的軍事優勢。但是,由于亞美尼亞不僅占領了納卡地區,還占領了納卡周邊的阿塞拜疆部分領土,其行為被國際社會視為違反國際法;土耳其基于宗教和文化的因素,同情阿塞拜疆的領土要求,因此配合阿塞拜疆,對亞美尼亞實行了外交孤立和經濟封鎖。
1994年5月,在俄羅斯的調解下,阿塞拜疆、納卡和亞美尼亞簽署了停火協定。至戰爭結束為止,亞美尼亞全面控制著納卡大部分地區,還占領著阿塞拜疆約9%的領土。盡管亞美尼亞最后贏得了納卡戰爭,但經濟封鎖也給這個國家帶來嚴重的能源危機和經濟衰退,許多居民被迫靠燒柴來取暖。在1991—1993年期間,亞美尼亞經濟下降達41%,通貨膨脹率在1994年達到5273%的空前水平,一半以上的人生活在貧困中。而阿塞拜疆當局一直希望在必要時通過武力重新占領納卡地區。
自此,納卡地區經常發生武裝沖突甚至戰爭。
兩國背后的支持者,是恩怨已久的俄羅斯與土耳其。為了得到俄羅斯長期支持,亞美尼亞簽署了獨聯體所有的經濟和軍事協議,允許俄羅斯在其領土上駐軍,甚至放棄了對蘇聯財產權利的全部要求。阿塞拜疆的支持者主要是土耳其。
因此,這實際上也是多重歷史恩怨下發生的沖突。高加索地區各民族長期以來不斷融合,有著密不可分的交流史,許多歷史矛盾、宗教矛盾和領土糾紛都難以通過戰爭或者國際訴訟分辨出是非曲直。蘇聯解體后,高加索地區由于地理位置和黑海的石油產量,成為世界列強和產油國爭奪的目標。內部矛盾沖突加上外來勢力的影響,高加索局勢的復雜不言而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