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仕才
日前,由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碩士生劉婧與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副教授周毅合著的文學評論專著《張中信大巴山文學地理書寫研究》由寧夏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
在國內近年來的文學地理視閾中,四川本土作家張中信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對象。他數十年來專注大巴山地域文學的創作,至今已出版《風流板板橋》《匪妻》《失語的村莊》《哦,野茶灞那些事兒》《紅塵書》《成都書》等著作20余部,在國內各類報刊發表作品逾三百萬字,并獲得四川散文獎、四川文學獎和冰心散文獎等多種文學大獎。“創作主題集中”、“涉及體裁全面”、“風格渾然統一”是張中信文學創作的三個顯著特點,亦確立了他在大巴山文學群體中的獨特性和代表性。
該書以四川巴中籍作家張中信及其所有文學作品為研究對象,以地理研究為視角,運用近年來在文學研究界發展態勢令人矚目的文學地理學研究及批評方法,系統研究作家創作情況與籍貫地理、活動地理尤其是作品描寫地理的關系。該書以“勾勒大巴山”“開掘大巴山”“守望大巴山”“超越大巴山”等四章,對應探討張中信作品的“非虛構式”地理景觀陳列與立體化的地理空間建構;作家的地理基因、地理感知與創作之聯系;以“人”與“非物質文化景觀”為核心的人文地理書寫以及文學地理書寫中所蘊含的文化自省與超越意識。
該書在研究對象的全面性、研究角度的新穎性、研究方法的系統性以及作品分析與理論方法的契合性等方面體現出一定的學術價值。正如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四川省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李明泉在序言中所說:“該作以張中信現有所有作品為對象,結合作家的生平軌跡,整體性地開展較為全面的作家作品研究,突出“文學地理”研究角度,與慣常的“地域”角度同中有異,形成交融、補充之勢。劉婧、周毅合著的《張中信大巴山文學地理書寫研究》的出版為我們深入研究‘大巴山文學提供了有益的啟示。他們以張中信為個案研究,提出了從文學地理角度書寫文本的許多思考,這是該書學術價值之所在。”
在四川文學版圖上,這是一部迄今較為罕見的以文學地理學批評方法系統研究一位四川作家現存所有作品的專著。對此,原《星星》詩刊編輯部主任、四川省詩歌學會副會長,著名詩人、作家孫建軍在序言中強調了這部著作承前啟后的重要意義,并認為:“《張中信大巴山文學地理書寫研究》的完成,對于四川文學事業,是一件很有建設性意義的工作……我們不能把這一成果看作張中信個人寫作成就的褒揚,而應將其視為探究文學創作規律以獲取創作進步階梯的一種努力。因此它不僅有益于張中信,更有益于廣大有志于提升自己文學創作品質的文朋詩友。”
值得一提的是,本書的作者之一周毅出生在大巴山,因此也可以說,這是一本由“大巴山”學者研究以“大巴山”為書寫對象的“大巴山”作家的學術著作。三個“大巴山”的豐厚內涵共同熔鑄在一部良工苦心的學術著作之中,在這個意義上,這部著作為大巴山文學研究以及四川文學發展所作出的努力值得讓人尊重,也對文藝學術界開展“大巴山作家群”研究大有裨益。
《張中信大巴山文學地理書寫研究》的出版在深掘大巴山文學內蘊、研究當代文學群體與流派以及拓展地域文學研究視野和方法等方面為我們提供了諸多啟示,更值得文藝界的廣泛關注與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