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幼兒園社會教學素材是豐富幼兒社會知識經驗的資源。合理的選擇和運用社會教學素材,培養了幼兒社會意識、社會情感、社會行為,有效的發展了幼兒的社會性。我們要注重教學素材的選擇和運用,讓素材在幼兒園社會教學活動中發揮應有的作用,促進幼兒社會性的和諧發展。
關鍵詞:幼兒園;社會教學;素材的選擇和運用;策略
社會教學素材是指運用于社會教學過程中的基本材料,如圖片資料,視頻資料等,是教學資源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合理的選擇和有效的運用教學素材來輔助幼兒園社會教學活動,可以使教學內容更加豐富,教學過程自然流暢,也能使幼兒得到更好的學習體驗。由此可見,教學素材在社會教學中有相當重要的作用,那么,幼兒園社會教學中應怎樣選擇和運用素材呢?
一、選擇素材的策略
(一)從幼兒的經驗和興趣出發選擇素材
社會教學內容中,有一些傳統文化方面的知識深奧,幼兒難理解。幼兒已有的經驗是激發活動興趣的動力,是幫助幼兒由淺入深理解知識,學習知識的基礎。而選擇幼兒感興趣的素材,又是豐富幼兒相關知識經驗的前提。如:中班社會教學活動《端午節》,我從幼兒的經驗和興趣出發選擇素材,首先,我出示粽子圖片,讓幼兒回憶自己端午節吃粽子的情景,借助幼兒已有的經驗,讓幼兒聽故事《屈原》,使幼兒進一步了解端午節為什么吃粽子?了解端午節紀念的是誰?幼兒自然而然的理解了端午節的由來。我又以游戲《劃龍舟》為素材,讓幼兒在有興趣的游戲狀態下,了解我國端午節的習俗,激發幼兒愛祖國,愛家鄉的情感。
(二)依據幼兒年齡特點和教學作用選擇素材
教學素材是為幼兒理解知識,掌握知識服務的,因此,選擇素材時一定要依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教學內容。選擇的素材要符合不同年齡段幼兒的實際水平,是幼兒能理解的,能接受的知識。選擇的素材必須能在實際教學中發揮應有的作用。如:中班社會活動《螢火蟲找朋友》,由于中班幼兒正處于渴望與人交往的階段,所以,我選擇了故事視頻《螢火蟲找朋友》,幫助幼兒理解故事內容,了解交朋友的正確方式。選擇朗朗上口的兒歌《螢火蟲找朋友》,使幼兒在念兒歌的同時給了自己今后交往行為一個有意的提示,要求幼兒依據這一標準正確交往,充分發揮了素材在社會教學中的作用,提升了社會教學活動的效果。
(三)要結合教學內容有重點的選擇素材
社會教學活動的素材很多,但在素材的選擇上不能貪圖多而雜,要有重點的選擇素材,用素材來突出教學中的重點,突破難點。如:中班社會活動《播報心情》,我重點選擇了游戲《小小播報員》,讓幼兒在游戲中對播報工作產生興趣,主要以培養幼兒語言表達能力,表現力為主。我又利用圖片,引導幼兒觀察獅子大王的表情,從表情上知道獅子大王很不開心,它的心情是雨天,讓幼兒懂得了心情與健康息息相關,提高了幼兒平時保持愉快情緒的意識,突破了教學難點。而我在活動中沒有選擇表情歌,兒歌等素材,因為選擇的素材太多且沒有重點,就會干擾幼兒對學習重點的掌握,影響幼兒對故事情節的深入分析,難以突破難點,不能有效的完成教學目標。
(四)從社會行為實踐方面入手選擇素材
社會行為是指個體在人際交往中所表現出來的對人、對事、對物的一系列態度和行為反應。幼兒期是個體社會性發展的關鍵時期,社會行為發展的好壞將直接影響其未來社會性發展的進程。而幼兒園社會領域教育是幼兒園專門以發展幼兒的情感和社會性為目標,以增進幼兒的社會認知、激發幼兒的社會情感、培養幼兒的社會行為為主要內容的教育。為此,在選擇素材上我注重從幼兒社會行為實踐方面入手,將社會教學活動作為培養幼兒社會行為的主陣地,利用故事感染教育幼兒,喚醒幼兒的社會行為意識。如:大班社會活動《遵守時間》,我給幼兒講了一個故事《拜師》,幼兒從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懂得了遵守時間的重要性和不遵守時間會影響做事進程的道理。幼兒的好思想初步形成,喚醒了社會行為意識,幼兒的社會行為就悄悄地在社會學習實踐過程中開始萌芽。
二、運用素材的策略
(一)借助故事視頻,在社會教學活動中培養幼兒的社會行為。
故事視頻中形象逼真的動態畫面,聲音最能引起幼兒的興趣,具有較強的感染力。社會教學中讓幼兒觀看故事視頻,故事事件的發生,發展,以及人物的情感,行為表現就會對幼兒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有助于幼兒社會行為的培養。如:中班社會活動《螢火蟲找朋友》,我采用分段播放視頻,逐層深入的提問,幫助幼兒了解最初不會和別人交朋友的螢火蟲,在多次交不到朋友后,懂得了與別人正確交往的方式,從而也學會了交朋友,到最后交到很多好朋友的開心。幼兒通過觀看故事視頻,在情感行為方面發生了很大變化,他們在模仿故事人物的行為中,學會了正確與人交往,社會情感,社會行為有了明顯的提高。
(二)利用生活經驗,在社會教學活動中培養幼兒良好的社會情感。
幼兒的經驗是在日常生活中逐步積累的,社會教學活動的開展又是以幼兒原有生活經驗為基礎的。拉近社會教學活動和現實生活之間的距離,把發生在幼兒身邊的那些看得見摸得著的鮮活事件,融化為社會教學活動的素材和內容。教學中巧妙利用節日資源,讓幼兒聯系生活中的體驗,培養幼兒的社會情感。如:中班社會活動《開齋節》,通過《回族美食》圖片,引導幼兒說出自己吃過的回族美食。接著出示回族節日《開齋節》圖片,向幼兒介紹回族人的習俗,又請班里的回族小朋友介紹回族人《開齋節》的習俗,并聯系班級墻飾《回族風情》,幫助幼兒將社會課堂教學與幼兒生活實踐結合,讓幼兒在親身體驗中發自內心的對回族人產生了喜愛,尊敬,敬佩之情。
(三)借助參觀的機會,在社會教學活動中糾正和規范幼兒的社會行為。
皮亞杰曾經說過:人是在與周圍環境的相互作用下發展的。人是社會中的人,人的生存脫離不了真實的生活環境。而參觀就是將幼兒的帶進現實社會場景,通過多種感官,感知社會現象的狀況。獲得新的社會知識與社會行為規范的教育方法。如:大班社會活動《參觀小學》,參觀前我首先向幼兒提出了過馬路的安全要求,紀律要求,讓幼兒學會控制,管理好自己的行為。接著提出問題,讓幼兒帶著問題去參觀(小學生是怎樣升國旗的?怎樣上課的?學習用品是怎樣擺放的?),最后,回園組織社會教學活動,讓幼兒說說自己參觀小學的所見所聞,小學生應該遵守的社會行為規范。在課堂上隨時糾正,規范幼兒的行為(坐姿、傾聽習慣、書寫、表達方式)參觀法將幼兒園社會教學活動與幼兒實際生活緊密地聯系起來,使幼兒身臨其境,耳聞目睹,實地接觸社會,接受教育,以規范的社會行為準則要求幼兒,讓幼兒隨時查找自身行為的不足,及時糾正,快速改正,使幼兒的社會行為更加規范,社會性也得到了很好的發展。
(四)利用游戲,鞏固和發展幼兒的社會行為。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幼兒的社會性主要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戲中通過觀察和模仿潛移默化的發展起來的。”角色游戲能真正體現游戲的社會性,幼兒通過扮演角色,借助真實或替代的材料,用語言、動作、神情的表現創造性地再現社會生活,使幼兒將游戲中的社會行為內化為自身的行為,有效的推動幼兒社會行為的發展。如:大班社會活動《勇敢的消防隊員》,我讓幼兒扮演消防員的角色,在消防警笛聲中,幼兒一個個模仿消防員,聽到警鈴聲,迅速排好隊,手持滅火器,迅速放水帶,接水槍,順利完成了滅火的任務。幼兒在游戲中體驗著社會角色的職責,消防員勇敢的奔赴火災現場滅火,游戲中消防員的勇敢頑強的意志品質就內化為幼兒自身的品質,當自己或別人遇到困難時,這種勇敢的品質就會驅使自己克服困難解決問題或幫助別人走出困境,幼兒的社會行為就由此產生。消防員角色中,聽警鈴排隊,是對社會行為要求的遵守,幼兒將游戲中的規則意識,轉化為自身的行為意識,自覺遵守游戲規則,學會了調節行為,控制行為,進而發展了幼兒的社會行為。角色游戲是對幼兒社會行為的鞏固練習的過程,有效的推動了幼兒社會行為的發展。
教學素材在社會教學中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我們要合理選擇和運用素材。借助幼兒園這個小社會的教育價值,給幼兒提供更多親身實踐的機會。充分發揮教學素材在社會教學中應有的作用,使社會教學活動充滿生機、充滿活力,豐富幼兒的社會知識和經驗,促進幼兒社會性的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彭曉琦.精選活用素材,創造思品課教學美[DB/OL]. www.cdsqzx.com.cn/Research/content/cid/14/id/...-快照,2018-03-08
[2]幼兒園活動設計與實踐-社會教學過程[DB/OL].百度文庫,2015-10-10
[3]王美娟.幼兒社會領域活動素材選擇和運用的策略[DB/ OL].中國論文網.www.xzbu.com/9/view-10777566..htm-快照-,2017-11-24
作者簡介:
梁瑞娟(1973-),女,寧夏石嘴山人,本科學歷,一級教師,主要研究為學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