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在的音樂課千篇一律,基本一個教學模式。音樂課上往往會出現相同模式的教學。學生往往只是被花俏的外表所吸引,真正意義上的音樂理念不懂不理解。這樣的一節看似完整,可是總是有種讓人頭重腳輕的作用,花俏唯美的開頭,空洞泛泛的過程,草草收尾的音樂課。學生能真正懂多少音樂知識,知道什么叫音樂嗎?
關鍵詞:音樂性;音樂要素;感受力
一、音樂課中形成的固定模式沒有體現音樂課的音樂性
聽過很多節音樂課,總是感覺大部分的模式都是讓學生們反復不斷的聆聽,例如一堂唱歌教學,教師往往一首歌曲要反反復復的變換花樣的讓學生聽,有時聽到自己都覺得很乏味了,更何況學生呢?之后就是教學歌曲,在大部分學生都已經掌握了歌曲的旋律,一遍一遍加入歌詞的練習,又在加入歌詞的基礎上改進學生出現的問題,很多音樂課沒有體現出音樂性。這是我所聽過大部分音樂課模式。我覺得現在的音樂課風采各異,千奇萬種,但總歸都是一個套路一個模式,真正能讓學生知道什么是音樂,音樂所包含的知識又是什么。
(一)一個華麗和生動的導入,往往會讓后面的音樂課索然無味。例如唱歌教學《美麗的夏牧場》這堂音樂課,課剛開始就有一位身著華麗的民族服飾,跳著民族舞的音樂老師給大家表演了一段舞蹈。開始學生們興趣盎然都神情專注,可是到了聆聽和教唱的環節,學生越發失去了興趣,更談不上什么音樂的理解和感悟了。
(二)音樂課中輔助的教具和課件沒有發揮其應有的作用。音樂課中會看到老師用到一些頭飾和小樂器之類,還有一些輔助性的課件,也是栩栩如生。可是我發現學生對這些樂器頭飾都很感興趣,在使用的過程中沒有真正意義上面懂得,它會給我們講述的音樂知識,知道一些簡單的音樂元素。
(三)在音樂的課堂上面,總是重復性的出現聽唱模式。對于小學低年級的音樂課,大部分的歌曲都是簡單易懂的,甚至聽一遍就會唱了。我們的音樂課中會對這一簡單易懂的歌曲添加很多的環節。例如《數蛤蟆》節奏簡單朗朗上口,那剩下的時間干什么呢?做游戲、畫畫,這都是和我們音樂沒有任何關聯的活動,難道就不能讓孩子們體會音樂的一些基本素養嗎?
二、音樂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素養,應該有機的滲透在音樂課的審美體驗之中。
音樂的音響材料、創作過程和表演形式具有特殊性,這些藝術特征決定了音樂聆聽、表擅和創作教學,必然會有特定的知識和技能要求。音樂課程的設計,應正視這一客觀的掌科規定性,正確處理課程中音樂知識、技能的學習與發展審美體驗和文化認知能力的關系。強調音樂知識、技能的學習和所應達到的標準,是發展學生審美體驗、藝術表達和文化認知的基礎,其本身就是學生音樂素養的組成部分。所謂的音樂知識一般就是節奏、節拍、旋律、音樂的感受力,在小學階段能讓學生理解和掌握這些基本的音樂知識,不是簡單單一的教學模式所能完成的。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的課堂上,學生只是片面的感知音樂課,搞不清楚音樂到底是要學什么,簡單的唱首歌曲,聽首音樂欣賞的曲子。在歌曲的教學中學生對于基本的音樂要素感知到多少呢?我認為只有改變我們傳統的教學模式把一些簡單易懂的音樂常識,貫穿到正堂音樂課上,運用我們音樂課中的音樂教法教學生。
三、改變傳統模式教學,滲透音樂元素教學,在輕松愉快的課堂中感受音樂的美妙。
(一)在課堂上的唱歌教學,其中大部分歌曲有著其本身存在的意義和價值。有的歌曲是讓學生們領會不同的風土人情,還有就是不同的節拍,切分音的運用和延長音的滲入。在歌曲美感的同時讓學生就會唱又會懂得基本的音樂知識,例如《木瓜恰恰恰》其中的切分音應當讓學生了解。我們可以在課堂的開頭直接就把歌曲切分的旋律拿出來,在這段旋律上面來做文章比那些空洞沒有意義的花俏引入,我覺得更有音樂課的寓意,音樂課就要用真正屬于我們音樂的東西來修補和裝飾它。
(二)世界上其實最好的樂器就是我們的聲音,而音樂課正是讓這些美妙的聲音釋放的過程,唱歌課就是我們美麗的聲音,用聲音來交流用聲音來教學,有的時候我們確實需要一些輔助性的教具,大部分的老師都會運用一些小樂器,例如響板、碰鐘之類的。其實有的時候聲音也是最好的教具,在課堂上拍手,拍擊身體的各個部位,發出的聲音可以運用到教學中去,即能感受音樂節奏又能有肢體的語言相互協調。課桌、書本、身邊的任何事物都可以發出我們想要的聲音來。
(三)其實我覺得音樂課上不乏可以加入很多類型的歌曲和音樂,原生態的最自然的。這些音樂就是我們最早音樂的源泉所在,在這些歌曲和音樂中讓學生自己領悟,隨意唱隨意聽。例如《唱支山歌給黨聽》這首歌曲是在勞動時候人們休閑時解悶唱的歌曲,可是在課上我覺得其實學生們對于這類歌曲的興趣不是很濃厚的,學唱時候也是空洞無味的,沒有用心,也不懂什么民族文化。與其這樣并不如這樣不如就放開了讓學生聽,就當一次音樂會了。可以聽各種風格各種地域文化不同的歌曲,聽了可以讓他們自己說,自己唱喜歡什么就唱什么。
(四)欣賞課一直在音樂課上是個難點所在,在我看來欣賞課里它所包含的音樂知識很多,如果沒有做好足夠的功課,很難駕馭一節音樂欣賞課。《三個和尚》是一個很經典的動畫作品,其中的音樂更是有其奇妙的地方,運用音樂中的各種民族樂器和打擊樂器來表現人物的情感。學生很喜歡看動畫片《三個和尚》但是卻對配樂沒有太多的認識和興趣。我覺得這時是讓學生們感知一些樂器的最好時機,二胡,板胡,堂鼓,這些平時沒有怎么接觸過的樂器,現在是最好的學習機會,學生跟著音樂隨意拉拉,隨意敲敲是最好的感受音樂。
四、傳統音樂與現在流行音樂的結合融入音樂教學中
音樂與相關文化是音樂課人文學科屬性的集中體現,是直接增進學生文化素養的學習領域。它有助于擴大學生音樂文化視野,促進學生對音樂的體驗與感受,提高學生音樂鑒賞、表現、創造以及藝術審美的能力。它雖然在某些方面有自己相對獨立的教學內容,而在更多的情況下,又蘊涵在音樂鑒賞、表現和創造活動之中。為此,這一領域教學目標的實現,應通過具體的音樂作品和生動的音樂實踐活動來完成。我國是有著古老文化和歷史悠久的民族,民族音樂是根深蒂固的也是淵源流傳的。學生們大多喜歡一些流行的音樂,其實我覺得這些音樂可以相結合即滿足了學生的興趣,又不忘民族的遺產。音樂課中可以把學生喜歡朗朗上口的歌曲,變換一種調,或是把歌詞來一個互換。我覺得學生們一定會興趣濃厚,在不知不覺中感受到我國傳統文化的蘊含所在,在不知不覺中體會到音樂的基本知識,在玩中,在樂中學會音樂的基本素養。
五、結論
所有美的事物都應該被欣賞和感受。音樂是世間最美好的產物,作為傳遞美的課堂,產生美的場所。應該讓我們的孩子們真正的去感受它,欣賞它。并且學會欣賞音樂,領會音樂的技能,懂得音樂的基礎知識和素養,這樣才會起到音樂課本身的作用。
參考文獻
[1]《中小學音樂教育》 2015 7
[2]《小學音樂新程標準》
作者簡介:
聶葆華(1982-),籍貫:河北,民族:漢族,職稱:小教二級,學歷: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