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媛
隨著經濟的增長,全民對兒童教育的關注前所未有的重視,對兒童智力的開發更是無限的放大,但是對兒童語言發展的重視是遠遠不夠的,也沒有給孩子營造輕松、自由的語言環境,讓幼兒能自由的表達,表達的時候有人聽,有人懂,有人引導就顯的尤為重要。
深圳是特區,外來人口占比遠遠大于本地人,因此“南腔北調”就成了深圳人語言的特色,一個家庭媽媽是北方人,媽媽是南方人,是很普遍存在的家庭組合。很多父母要求孩子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為了迎合孩子的語言一說普通話(電視話),因此就有了四川普通話、潮州普通話、福建普通話、內蒙普通話…很多爸爸媽媽要求自己年邊的老母親或者老父親給自己的孩子講普通話交流,可是講了大半子的家鄉話,一時半會兒改不過來,很多爺爺奶奶就選擇少講話或者不講話,在父母忙于工作的情況下,就沒有為孩子提供更多的交談機會。
孩子的語言環境變得相當復雜,在這種情況下作為老師要給孩子營造一個輕松、自由的語言環境,并且在老師和孩子對話的過程中關注兒童語言過程性的發展尤為重要,也需要教師有較好的語言素養來支架幼兒。
我一直以來更是在不斷地努力探索如何以寬松的語言環境為突破口,來促進孩子們語言能力的發展。
舉例1:一天下牛,軒軒跑進辦公室急匆匆的說:“蔣老師說借三張或者五張白紙。”辦公室老師:“要紙做什么?”軒軒抓抓腦袋:“嗯我也不知道,我去問問蔣老師吧!”孩子一溜煙的躥出了辦公室,不一會兒孩子又回來了:“蔣老師說要畫畫用。”辦公室老師:“到底要幾張?”軒軒:“那就要5張吧!”(伸出5根手指)辦公室老師:“嗯……我是誰?”軒軒半天叫不出來,辦公室老師又指著園長說:“他是誰?”軒軒難為情的說:“我…她是..我不知道!”孩子已經急著要拿紙回去交差了,手不停的想從辦公室老師那里把紙拿走。辦公室老師壞笑著:“呵呵,你不認識我,扣你蔣老師10分,蔣老師沒有教你,扣10分,紙給你,你回去要跟蔣老師說扣20分哦!”軒軒漲紅了臉,蹦的老高老高,用手從胸前張開雙臂:“你說的不算,我要給我的蔣老師加1000分!”激動地說完后,一溜煙的跑出去了。
新綱要明確指出,三到六歲是兒童語言發展的關鍵期,在指南里面指出,語言包括傾聽與表達,閱讀與書寫準備,在教育建議中提到,多給幼兒提供傾聽和交談的機會,成人要耐心地傾聽幼兒講話,等幼兒講完再表達自己的觀點。其中四到五歲的孩子能結合情境。感受到不同語氣,語調所表達的不同內容,愿意與他人交談,喜歡談論自己感興趣的話題,能根據場合調節自己說話聲音的大小,以上教育建議和語言領域的目標,在軒軒小朋友的語言方面得到了很好的實踐。
在軒軒與辦公室老師的對話過程中,孩子對話的對象不是整天為伴的父母或者班級老師、小伙伴。而是相對來說對話幾率較少的辦公室老師,在對話的過程中,辦公室老師以平等的態度。與幼兒交談,用幽默的語言引起幼兒對話的興趣,為幼兒創造了輕松自由的語言環境,為幼兒的語言表達提供了支架作用,由此可見,兒童語言發展與語言環境具有相互促進的作用。
在幼教改革深入推進的今天,語言環境對幼兒語言發展的影響,已經提高到幼兒園的首要任務議程上:1.在教學教育過程中努力豐富幼兒詞匯。2.創設各種活動角,為幼兒提供時間、空間及在游戲中交流的機會。3.充分利用自然環境拓展詞匯量。4.以節假日見聞為載體,相互分享。5.在日常生活中創設自由寬松的語言環境,激發幼兒語言表達欲望。總之,途徑方法要因幼兒的年齡、發展水平等諸多因素而定。
新綱要指出,幼兒園語言教育實施的關鍵在于創造一個自由,寬松的語言交往環境,支持、鼓勵、吸引幼兒與教師、同伴和他人交談,體驗語言交流的樂趣。
可見,要實施“創設輕松和諧的語言交流環境,促進幼兒語言發展”需每位幼教工作者堅持不懈的努力,從我做起,每天都是嶄新的開始,路漫漫其修遠兮,吾今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