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秀麗
摘 要:教學內容是課堂教學的基礎,受語文學科自身特點決定,語文教學內容很難制定出統一標準和具體規范,加之每位語文教師自身喜好和教學側重各不相同,所以同樣的課文教學的內容卻迥然不同。但縱觀不同的優秀的教學案例,卻可以讓我們體會到因教學內容選擇的合理性與合適性,從而更好地將語文教學的特點和學生的學習需求有機地結合起來。
關鍵詞:語文課程;課堂教學;教學內容;內容選擇
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主要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和觀摩到的各種語文教學過程,以《海燕》為例,談談語文教學內容的選擇。
一、通俗版的《海燕》教學內容
我對眾多的《海燕》教學設計和教學課件中進行了比較,發現大部分老師對這節課的教學內容的選擇是這樣的:導入新課——檢查預習任務(生字詞)——介紹作者及時代背景——整體感知課文,說出對文章的感受——找出三幅畫面,分析文章結構——分析海燕形象,學習象征手法——品讀文章,賞析語言——課堂反饋,拓展延伸——課堂小結,布置作業。這樣的教學內容似乎面面俱到,每個知識點都學習了,但一篇課文下來,感覺各個內容似乎都是蜻蜓點水——哪個都抓到了,哪個都沒有抓透。靜下心來想一想,這樣的教學內容似乎適用于任何一篇課文,于是,我們的語文老師習慣性地走入了套路,走入了王榮生老師所說的“大規模的”、“集團性的”、“長時期的”問題。
二、專一版《海燕》教學內容
聽過一節印象比較深刻的課,拿他們的教學內容與大家分享。
海燕
(一)導入:
今天我們來學習高爾基的《海燕》,打開書齊讀課下注釋,了解寫作背景。留意兩點:一是作者高爾基,一是寫作年代。
(二)精讀課文,感受形象:
聽朗讀,圈畫出課文中有關海燕的詞句,然后說說:“這是一只 的海燕”。
老師配音朗讀課文。
(三)讀悟背景,探究含義
這個環節,該教師循序漸進地進行了以下一些教學內容:
1.課文除了寫海燕,還寫了其他一些海鳥和海燕飛翔的環境,請劃出來。
2.高爾基寫了這篇文章后的結果是什么?看幻燈中的(背景介紹1)想一想,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結果?
3.在文學作品中,往往會用一種寫作手法,例如由鴿子想到什么?(和平)這種手法叫象征。(介紹背景2)文中的海燕、海鴨、海鷗和雷電等到底象征了什么呢?
(學生在老師的點撥、追問、糾正、提示中,沒有任何參考書的情況下,一步步從字里行間分析出了本課的訓練重點:象征意義)
最后師小結,并追問:本課的主體是海燕,為什么還要寫其它一些動物?從而引導學生對本文的寫作方法進行學習。最后齊讀14、15段。
在這個教學過程中,老師善于等待,在學生沒有答案的情況下,給學生安靜思考和理解文章的時間,學生的思維一點點被打開,讓學生的思考抵達文本和心靈的深處,靜水流深,學生在與文字的激烈碰撞中對課文理解得更加深刻。
(四)抽一生配樂朗讀,再次感受海燕的形象。
(五)師小結:希望同學們像海燕一樣做生活的強者,勇敢的面對困難。
諸葛亮曾說過:“學須靜也,才須學也”,表面上熱鬧的課堂,真正能夠生成的精彩并不多見,只有讓學生帶著思維上課,帶著個性閱讀,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三、方法版《海燕》教學內容
我從閱讀“單元提示”入手,告訴學生單元主題,從而引出本課學習的目標和內容:
讀正音(劃出字詞、成語,對準字音,理解詞義)
讀明義(了解課文主要內容)
讀悟理(劃出或提煉出情理,結合文字去感悟)
讀品文(找到最欣賞的語句去賞析)
再以《海燕》為例,引導學生用這樣的方法去學習。
本課用了3個課時來講,后面的課文分別由學生合作、自主去學習。
這種教學內容的選擇側重教給學生不同文體閱讀的方法和技巧,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實現“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
四、閱讀教學內容選擇的小策略
我們可以從以下方面去思考課文教學內容的設計:
首先,應該把自己當成一名讀者,去閱讀去理解去感受。如果一開始就把自己當成語文教師,很容易墮入“語文教師備課”這種特殊的閱讀取向,也就是我們以往形成的集團性的閱讀取向。比如說,一讀《海燕》,我們自然就會想到它的主題,它的象征意義和對比手法等等。但學生的閱讀,恐怕不是這樣的程序,很少有人先明確了主題和結構,然后再去讀它。正常的程序,應該是先對散文的內容、結構等進行理解感受,再慢慢形成對主題的認識。所以,教師選擇的教學內容既要滿足學生共通的需要和有助于解決他們的疑難,又要符合學生個性發展的需求。
其次,注意教學內容的課堂生成。正如葉圣陶說的那樣,“文章是多方面的東西,一篇文章可從種種視角來看,也可以應用在種種的目標上”,學生中課堂上的思維是多維度的,是復雜的,我們的教學內容盡管課前進行了精心預設,但教學實際也會千變萬化,因此,教學內容需要老師冷靜多方面思考,課堂上要靈活地調整教學內容,機智地生成新的教學方案,使得教學向更合適的層次推進。
第三,依據文本體式確定教學內容。閱讀方法和文本體式密切關聯。閱讀詩歌、戲劇、小說,有不同的方法。
第四,注重教后反思。可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反思:
1.據我回想,學生在多大程度上參與了教學活動?
2.學生都學到了我想要教給他們的東西了嗎?我的教學目標達到了多少?
3.在教學中,我是不是改變了我的教學計劃?如果改變了,為什么?
4.如果有機會再次給同樣的學生上同樣的課程,我會在教學時作出哪些調整?為什么?
這樣的反思關注學生,關注效果,對下一次教學內容的選擇會有一定的指導作用。
好的語文教師會針對學生的學情,基于文本體式來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不好的語文教師會無視學生,不顧文體,套用模式,教學效果就會不理想。好的教學內容也不能千篇一律,老師們在選擇的過程中應更多的考慮學生的需求和教學的需要,靈活地、恰當地選擇合適的內容,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課堂的學習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