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健
(河南省新蔡縣農業綜合行政執法大隊,河南 新蔡 463500)

導致犬皮膚病的常見病原有犬小孢子菌、石膏樣小孢子菌、須毛癬菌和馬拉色菌,這些病原可不同程度地引起寄生蟲性皮膚病、細菌性皮膚病、真菌性皮膚病、過敏性皮膚病以及營養缺乏性皮膚病。
患犬表現為局部或全身毛發非正常脫落、表皮層毛和爪損傷、深部組織化膿、皮膚增厚、皮屑增多、鼻部脫色、有鱗狀表皮、皮膚角化過度、瘙癢等,嚴重的患犬可死亡。部分犬皮膚病有明顯的傳染性。

2.1 預防 對犬皮膚病,應針對由體外寄生蟲及兩種以上病原誘發的皮膚病進行預防,并加強對2~8月幼齡犬的管理。注意犬體清潔,定期對犬進行藥浴和驅蟲,并合理調配營養比例,提高犬的抵抗力。
另外還應保持環境清潔,做好消毒工作,并避免季節更替、溫度變化導致犬抵抗力下降。
2.2 治療 對犬皮膚病,可根據外觀特征作出初步診斷,同時采用刮片鏡檢、熒光反應試驗、真菌培養、瑞氏染色鏡檢、血常規檢測等方式進行確診,并在此基礎上制訂相應治療方案。
例如,疥螨感染引起的皮膚炎癥,患犬可口服頭孢氨芐(15 mg/kg)連用14 d,驅除疥螨用伊維菌素0.1 mL/kg,每周皮下注射一次,連用4 次。體內驅蟲,用藥兩周后應復查,對犬血液進行生物化學檢查,檢查項目包括白蛋白、堿性磷酸酶、谷丙轉氨酶等,正常參考范圍分別為22~36 g/L、46~337 U/L以及8~75 U/L。
治療時應結合犬皮膚病的發病位置,嚴格按照治療周期和用藥方案用藥。用藥期間合理調配患犬營養,病犬可佩戴伊麗莎白圈等,避免舔咬發病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