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張小娟 首都師范大學
“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火焰”,用英語來說就是Education is not the filling of a vessel , but the kindling of a flame.這是很多人喜愛的一句教育名言,他們中大部分是教育工作者,既有大學教授,又有中小學和幼兒園的教師;既有中國教育者,又有國外同行。
名言往往出自名人。這句深受中外教師喜愛的名言出自哪位赫赫有名的先賢圣哲之口呢?在很多中國的讀物中,把這句話的作者歸于古希臘大哲人蘇格拉底,還有歸到柏拉圖名下。這些說法極可能是不可靠的。不過,我并不想找到某個結論,而恰恰希望用這句名言來點燃我們對教育真諦的探索。
這句名言引導我們追問的是:教育是什么?為了回答這個抽象的問題,人們通常會引入用比喻和類比的方法,這樣一來問題就可以轉化為:教育像什么?
教育像什么?一個常見的例子是把教育比作灌輸、灌注、投喂的過程。比如,一些教師喜歡說:“老師自己要有一桶水,才能教給學生一碗水。”從教育方法來說,這種理論勢必造成老師的自戀傾向,滿足于帶給學生一碗水的“成就感”,必會運用“滿堂灌”的教育方式,削弱兒童天然的好奇心和學習能力,造就缺乏探索思想的學生。
因此,這一類以強制性知識傳授為特征的教育被近現代教育家們不客氣地譏諷為“填鴨式”教育。
灌輸的教育為什么不好?其根本原因在于對兒童本質的誤讀。兒童的生命是活潑潑的,無時無刻不在生長著;兒童的心靈是多彩靈動的,無時無刻不在變動中。怎能像對待無生命的容器一樣對待兒童呢?
火在人類文明中有諸多象征意義,如溫暖與團結,如智慧與指引,如光明與前景,如沖破黑暗的力量……奧運會的圣火則特別代表普羅米修斯從宙斯那里盜取并給予人類的火種。因此,火也是人類文明永續的保證。
如果火是人類文明與智慧生生不息的象征,那么,每個兒童都是等待點燃智識之光的火種。真正的教育只能是點燃火焰,讓兒童燃起探索求知的熱情。
我國著名的兒童教育先驅陳鶴琴先生記載過一個案例,講他與3 歲的兒子一鳴之間發生的故事,有助于我們體會“點燃”的教育所蘊含的精神。
有一天,3 歲大的一鳴把自己的書搬到父親房間里,玩賣書的游戲。游戲結束后,爸爸讓他將書整理好,放回原處。一鳴不干,說要先吃飯,吃完飯再去整理。爸爸同意了。
飯吃完了,一鳴又說要睡覺了。
爸爸想了想,對一鳴說:“我幫助你一同弄吧。”說完,他就“嗨嗬,嗨嗬”地叫著,替一鳴整理起來。一鳴平時最喜歡“嗨嗬,嗨嗬”地叫著搬東西了,一聽這個聲音,立刻和爸爸一起“嗨嗬,嗨嗬”地把書搬到自己的書架上。
一鳴本來不樂意獨自去整理東西,但爸爸用他平時所喜歡的活動去激發他的興趣,幫助、引導他,他也就愿意做了。假如家長以強迫手段去對待孩子,固然也可以奏效,但孩子心里一定很勉強,很不高興,弄得做父母的也沒趣味,大家心里都不舒服,不是理想的教育效果。
凡是從事兒童教育的人,無論是父母還是教師,都應該向陳鶴琴先生學習,在教育中注重點燃兒童的興趣,這需要教育者自己先有“火光”。
什么意思呢?要點在于能真正欣賞童心童趣。
一方面似乎我們都很會欣賞兒童。比如,當我們從詩句描寫中看到那個“也傍桑蔭學種瓜”的小孩兒,或者“急走追黃蝶”的淘氣包,或者“忙趁東風放紙鴛”的快樂學童,或者“小娃撐小艇,偷采白蓮歸”中偷采白蓮的小娃,往往會情不自禁地柔了心境,笑彎了眼眉。
另一方面,類似的情境一旦換到現實中大概就是另一種景象了。現實中的人們確實常常不能做到像欣賞詩句中的兒童一樣欣賞現實中的兒童。有人不喜歡愛模仿的孩子,有人嫌棄鬧騰的小男孩,更別說偷采別人家東西的“小賊”了,不定會惹來多少麻煩呢!
怎樣才能欣賞童心童趣呢?詩句給了我們提示。在面對年幼的兒童時,只有先放空自己——把頭腦中習以為常的成人社會評價規則暫時放棄,我們才有可能真正看到兒童、看懂兒童、欣賞童心童趣。陳鶴琴的不凡之處就在于他用欣賞的目光看到了一鳴,看到了這個三歲小娃兒“嗨嗬,嗨嗬”地叫著搬東西這一行為的天真爛漫,所以他能自然而然地模仿孩子的語言和動作,就像在邀請孩子來做游戲一樣。一鳴“勞動”的興趣果然被他的火光“點燃”了。
我見過很多優秀的幼兒園教師,他們出現時孩子們會爭著圍過來;他們在講故事前不會說:“小朋友們,我要講個故事,想不想聽?”他們講的故事常常是不知不覺中開始的;他們不會疾言厲色,卻又有著一種溫暖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