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剛
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明確了新時代加強公民道德建設的基本原則、宗旨和途徑等。《綱要》特別強調了傳統文化的價值,指出“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孕育了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國人民的崇高價值追求”。高校作為培養社會主義接班人的場所,自然成為公民道德建設的重要陣地,因此,將“立德樹人貫穿學校教育全過程”就成為對大學生開展公民道德建設的基本遵循。同樣,新時代的大學生要自覺將傳統文化與公民道德建設相結合,注重個人品德建設,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新中國成立70多年,特別是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巨大進步。經濟發展為高等教育發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質基礎,并培養了一大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建設者。然而新時代以來,隨著改革的進一步深入,全球化的不斷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確立,在社會多樣化、多元化和多能化的背景下,大學生的思想觀念、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出現了與時代發展主旋律不統一的現象,背信棄義、誠信喪失、道德滑坡等是大學生群體公民道德危機的重要表現。
首先,大學生道德評價中注重成績考核,輕視道德衡量約束了大學生公民道德建設的全面開展。在傳統和主流的大學生評價體系中,可量化的成績占據了較重比例,這種現象的存在具有歷史性和現實性。就歷史性而言,它與我國發展的特定階段相適應,比如社會大建設時期普遍較高的革命熱情和團體精神;就現實而言,它符合了過去及當前一段時間用人單位直觀經濟的選人標準,也是成績等于能力這一公式的現實體現。同時,社會導向一定程度上強化了大學的評價標準。但近些年來高校中出現的道德失范現象,如大學生虐待動物事件,大學生校內的拜金主義享樂主義、不尊重同學老師、公共場所大聲喧嘩等等,引發了人們對大學生道德與成績之間矛盾關系的思考。眾所周知,道德衡量最大的特點是不可量化,道德建設的周期和效果不如學習成績評價體系來的直接,這就為其納入傳統的評價體系帶來了現實的困難,同時也為從道德建設角度全面重構價值評價體系造成了很大的障礙。
其次,大學生倫理道德觀念的界限模糊,是非善惡難以分清影響了公民道德建設的成效。新時代大學生是多元化、多樣化的群體,后現代主義哲學的特點隨著時代的發展深深影響著他們的觀念和生活,對統一性的不屑、對標準評價模式的反對、對知識來源確定性的不徹底批判反思、通過新媒介獲取知識等已經成為大學的普遍現象。在這種氛圍中,倫理道德的確定含義、界限和現實適用范圍就變得模糊不清,而導致的一個嚴重后果便是是非善惡的不分,考試作弊、助學貸款不還等現象便是最好的案例。長期如此,大學生必將游走在善惡美丑的邊緣,進而有可能滑向犯罪的深淵。公民道德建設具有確定的標準和步驟,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每一項都有著清晰的界限,它們是建立在非常清楚明確的道德觀念基礎之上的,弘揚什么、堅持什么,都有著嚴格的標準,當前大學生的這些道德現象從根本上影響著公民道德建設的成效。
最后,大學生的道德觀念與道德實踐脫節,知行不合一割裂了公民道德建設的統一。觀念與行為是辯證統一的,是道德的兩個方面。過分強調觀念必然導致道德上的唯心主義;同樣,過分強調行為,會導致道德上的經驗主義。當前我國一些高校要么過分強調道德觀念的教化,如通過背古人語錄強化大學生道德觀念,卻忽視了新時代道德發展的規律和大學生的特點;要么過分強調道德行為,如穿古人的服飾,模仿古人的生活起居等,卻忽視了對這些行為背后道德觀念的探究,終落個不倫不類的結果。知行合一不僅是傳統文化的核心要素,也是我國當前道德建設的關鍵,“知是基礎、是前提,行是重點、是關鍵,必須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做到知行合一”,道德觀念和道德實踐的脫節不僅不符合現實發展,也違背了馬克思主義實踐論的根本精神,會將大學生公民道德建設引向不利的一面。
中國傳統文化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理論來源之一,也是新時代大學生公民道德建設的基因。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規范,不論過去還是現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價值”“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哲學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為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啟迪,可以為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啟示,也可以為道德建設提供有益啟發。”新時代大學生公民道德建設,就要自覺地立足于傳統文化這片沃土,結合時代條件,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首先,運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重新梳理新時代大學生公民道德建設的原則、宗旨和標準,在彰顯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中,構建適合時代發展的大學生道德建設評價體系。高校是改革開放中思想的前沿陣地,在學習和借鑒西方優秀文化過程中,也進來一些雜亂的思潮,對大學生的成才成長、道德觀念等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如何立足新時代的發展語境,以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思考大學生公民道德建設中的古今、中外觀念博弈的問題,成為當前高校德育建設的重點。對于這個問題,《綱要》中給了明確回答,“中華傳統美德是中華文化精髓,是道德建設的不竭源泉。要以禮敬自豪的態度對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充分發掘文化經典、歷史遺存、文物古跡承載的豐厚道德資源,弘揚古圣先賢、民族英雄、志士仁人的嘉言懿行,讓中華文化基因更好植根于人們的思想意識和道德觀念。”這表明,我們要自覺地回到傳統文化中,挖掘適合新時代道德建設的資源,重新梳理當前高校道德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在梳理中正確處理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西方文化與中國文化、校園文化與社會文化等的關系,形成立足于優秀傳統文化的新的大學生公民道德建設評價體系和實施細則,在推動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
其次,發揮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豐富思想觀念和傳統美德,將傳統文化與公民道德建設的內容和要求融入貫穿到各學科教育中,體現到學科體系、教學體系、教材體系、管理體系建設中,使傳授知識過程成為道德教化過程。“深入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理念,深入挖掘自強不息、敬業樂群、扶正揚善、扶危濟困、見義勇為、孝老愛親等傳統美德,并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和實踐要求繼承創新,充分彰顯其時代價值和永恒魅力,使之與現代文化、現實生活相融相通,成為全體人民精神生活、道德實踐的鮮明標識。”不同的時代需要不同的標識,新時代大學生的精神面貌道德素養就是中國社會發展的標識。這種標識的習得是一個過程的集合體,不僅僅包括專業知識的學習,更重要的是道德素養的培育,而傳統文化中蘊含的思想觀念和傳統美德,則是引導他們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的新時代青年的準則。時代對大學生的要求不單單是考試成績的高低,而是既注重學習能力,又注重道德素養,只有將二者融為一體的人,才能夠更好地適應建設發展的需要。2013年5月4日,習近平在同各界優秀青年代表座談時的講話中,將青年大學生道德建設的職責與社會進步聯系起來,他指出“廣大青年要把正確的道德認知、自覺的道德養成、積極的道德實踐緊密結合起來,自覺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帶頭倡導良好社會風氣。”事實上,習近平總書記的這句話回答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即新時代的大學生除學習能力之外到底用什么本領在社會發展中立足,并成為社會主義的建設者。
最后,提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道德認識與推進道德實踐的融合,在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實現與網絡空間道德建設的融合,實現傳統文化的時代化大眾化發展。道德實踐是道德認識的現實性體現,大學生所學習掌握的道德觀念只有轉化為具體的道德實踐才能體現出傳統文化的現實價值。新時代以來,各高校所倡導的誠信考試不作弊、文明學習不占座、光盤行動也有我等新風行動,成為校園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同時各高校還通過學雷鋒志愿服務活動實現大學生群體活動與社會群體活動的結合,通過普及科學知識,抵制迷信和腐朽落后文化,防范極端宗教思想和非法宗教勢力的滲透,通過禮儀禮節的宣傳學習,引導大學生重禮節、講禮貌。而面對網絡這種新生活方式,網絡道德建設問題日益突出。如何立足于傳統文化構建網絡倫理、網絡道德成為問題的關鍵。一方面,借助互聯網,推動傳統文化煥發生機,大學生可以充分通過互聯網絡平臺了解學習傳統文化;另一方面,從傳統文化角度出發,構建網絡時代大學生相適應的公民道德。這里需要強調在加強互聯網絡內容建設的基礎上,更加突出大學生自身的網絡行為的道德性和道德實踐,即以傳統文化的道德認知為基礎的道德行為的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一。網絡既是道德的領域,也是法律的范疇,良好的網絡道德環境是傳統文化與大學生公民道德建設的有機統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新時代的大學生既是國家建設的棟梁,也是傳承發展傳統文化的主力軍,他們的價值觀和道德素養直接決定了整個社會未來的價值取向和道德素養,這就需要教育者把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自覺地融入教育教學的全過程,特別是融入大學生公民道德建設的全過程,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綱要》為根本遵循,以“建設”這個關鍵詞為突破口,在充分認識傳統文化、大學生、公民道德、社會發展這幾者關系的基礎上,構建適合當代大學生的道德建設規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