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藍耳病又稱為繁殖與呼吸綜合征,是由藍耳病病毒感染導致,在養豬場中是一種常發病,具有較強的傳播性和較高的致死率,而且在發病豬場不容易被清除,因此給豬場造成嚴重的后果,豬場應重視本病的防控。
本病病原為豬藍耳病病毒,其屬于動脈炎病毒科和動脈炎病毒屬的成員。病毒粒子為卵圓形,外邊包有囊膜,內部核酸為單鏈的RNA,整體外觀為20面體狀。病毒對環境的抵抗力較低,尤其是在脫離豬體后,抵抗力會下降迅速,應用常規的消毒劑均可以將其殺死。在環境不同酸堿度下,病毒的感染力也會有所不同,通常當pH值低于5或者高于7的環境中不利于病毒感染。病毒對高溫敏感,在100℃的水中迅速失活,在60℃的環境中也會很快失去活性和感染力。病毒感染后主要是對豬的呼吸系統和生殖系統具有破壞作用,從而使得病豬表現出相應的癥狀。
本病的發生沒有明顯的季節性,一年四季均可發生,傳染源是發病豬和隱性帶毒豬。病原的傳播途徑為多種,既可以通過口腔、鼻腔以及泌尿生殖道感染,還可以通過胎盤而進行垂直傳播,甚至可以通過蚊蠅和昆蟲的叮咬而進行傳播。本病的主要傳播方式是直接接觸。本病的易感動物為豬,而且僅對豬有感染力,對其他動物不感染,不同的性別、品種和年齡的豬均有易感性,尤其是1月齡以內的仔豬和妊娠階段母豬易感性最高。本病在感染后發病率較高,通常可以高達50%,死亡率也可以超過20%,這與年齡具有相關性,仔豬發病后的死亡率可以達到100%,保育豬能達到70%,而育肥豬僅有20%左右。妊娠母豬在感染后能夠導致胎兒感染,引起胎兒死亡,母豬出現流產,母豬發病后的死亡率也可以高達30%。
豬在發病后所表現出的臨床癥狀可以分為兩種類型,分別是急性型和慢性型。
3.1 急性型急性型的病豬表現為發病急,食欲下降,精神不振,心跳和呼吸加快。處于妊娠階段的母豬表現為流產和死胎,還會出現木乃伊胎。即使仔豬產出后,也會體質較差,在飼養過程中容易出現死亡,生長性能不良。處于保育期的豬會表現為嚴重的呼吸不暢,多見于腹式呼吸,體溫常升高超過40℃,食欲廢絕,被毛不整,消瘦,生長發育不良。育肥期的病豬具有保育豬的所有癥狀,還會表現為體表多部位出現發紺情況,尤其是在耳部和腹部表現明顯。
3.2 慢性型這是主要的發病類型,多為豬群帶毒。母豬發病表現為繁殖性能受到影響,公豬感染發病后表現為精液品質下降,其他豬在發病后主要對免疫力產生影響,導致病豬對疫苗的免疫反應較差,容易出現各種繼發感染,從而使得病情發生復雜化。
對病豬進行剖檢,可見其肺部出現腫大,而且有出血情況。肺部外觀表現為大理石樣,還常見在死豬的膀胱內蓄積大量尿液,還伴隨有膀胱黏膜的出血。病死豬的腎臟質脆,表面的被膜容易被剝離出來,在被膜上有針尖狀的出血點。還可見于胃底部的黏液有一些出血點,肝臟和脾臟均有腫大和出血。有的病死豬胸腔內有積液,心肌和心內膜也有大量的出血點。
本病的診斷可以通過臨床癥狀和病理變化做出初步診斷,確診需要通過是實驗室技術。首先應當檢測是否有細菌感染,可以對肝臟和心臟取樣進行培養,在經過37℃、24h培養后如果沒有細菌生長可以排除細菌感染。而后使用乳膠凝集診斷試劑對發病豬的血液進行檢測,對結果觀察。實驗室還常用PCR的方法進行鑒定,對病豬采集樣品,主要是糞便、血液以及內臟器官等,經過處理后應用PCR技術進行檢測。本方法具有快速、靈敏等特點,能夠迅速得到結果。
本病的預防主要是通過疫苗接種,養殖場應當接種相應的疫苗,按照預先制定的免疫程序接種,疫苗僅用于健康豬群。還應當加強飼養管理,豬舍需要有相對恒定的溫濕度,需要有良好通風條件。豬舍要常打掃,并在清掃后進行消毒。在日常飼養中,還需要提升飼料的營養水平,確保豬能夠攝入充足的營養。本病目前還沒有可供選擇的特效藥物,對發病豬只能通過對癥治療,在治療中還要應用抗菌藥物,防止出現繼發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