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提高,對豬肉的需求增加,促進了養豬業的發展,但問題也隨之增加,尤其是寄生蟲病。寄生蟲病在發病初期并無顯著癥狀,致使不能在第一時間展開有效治療與控制,失去預防的最佳時機。本文對豬寄生蟲病危害與類型實施分析,并提出控制與預防建議,以保證養殖戶的效益。
豬寄生蟲病可分成兩種,體內寄生蟲和體外寄生蟲。體外寄生蟲大多以疥螨病居多,該病多發于豬表皮下,對表層組織產生嚴重影響。體內寄生蟲病多以球蟲病居多,多發于豬小腸,嚴重影響豬的發育與成長。因而,不管是體內還是體外寄生蟲病均傷害豬的健康,所以積極采用防控與治療措施以降低豬寄生蟲病已是刻不容緩。
2.1 豬蛔蟲病易在豬小腸內部發生,是誘發蛔蟲病的關鍵因素,且該病常見于幼年豬,因幼年豬防御力較為低下,相對成年豬引發豬蛔蟲病的幾率顯著較高。加之幼年豬自身體質較差,一旦發生寄生蟲會對其造成諸多副作用,如貧血、疼痛等,嚴重時還可出現豬身僵硬的情況,進一步發展為腸部阻塞,導致豬死亡,影響養殖戶效益[1]。
2.2 豬弓形蟲病豬弓形蟲病是在豬細胞內生成的寄生蟲,該病主要經豬呼吸道與消化道等器官進行傳播,最為常見的癥狀則是體溫升高,高達40℃,發作急驟,且同時有呼吸困難等跡象,偶有咳嗽、流鼻涕等情況,全身顏色呈紫紅色,極大的威脅豬的健康。
2.3 豬囊蟲病豬囊蟲病不僅發生在豬身上,還可以在人體中見到。該寄生蟲好寄居在肌肉中,阻礙豬生長發育,影響機體正常運行。而且這種病在發病初期也是毫無癥狀,等到屠宰時才能發現,病豬肉不能食用,除經過無菌處理。雖然這種病對豬無直接性傷害,但其危害性不可忽視,特別是豬肉被人類所食用后,繼而對人體造成傷害,所以相關部門應重視對該寄生蟲病的預防工作,開展積極措施將其扼殺在搖籃里[2]。
2.4 豬球蟲病豬球蟲病多見于在哺乳狀態中的豬,因成年豬免疫力較強,即使該病發生,也不會造成嚴重傷害。然而對于母豬而言,常常會影響到幼豬,對母豬所產生的豬崽均將感染此種病毒,感染后豬皮膚顏色呈現蒼白色,若是癥狀較重,可能還會發生脫水跡象,阻礙幼豬健康成長。
3.1 應用藥物實施防治據統計分析,春季與秋季是寄生蟲增殖最為旺盛的時間,所以養殖員要提前對豬舍衛生進行打掃,落實驅蟲、消毒工作。針對小豬舍的環境打掃,相比較成年豬要更加頻繁與及時,清掃更應徹底。養殖戶應選擇毒副作用小,且根據不同豬寄生蟲病的表現,來確定用藥劑量,切勿隨意選擇藥物。豬排泄物可以幫助分析病癥,所以在使用藥物清掃豬圈后,可對其排泄物實施觀察,便于在第一時間清除寄生蟲,以免造成更嚴重的損害。在實踐中,藥物診治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且在診治中常有不良反應,因此養殖戶加強管理讓寄生蟲病遠離豬舍。
3.2 物理防控療法因藥物并不能有效殺死幼蟲與蟲卵,因此藥物防控效果并不理想,可采取物理化處理,如將豬舍及其活動的所有場所撒放漂白粉與石灰粉,以有效消除寄生蟲蟲卵。并且及時清掃豬?;顒訁^域,認真打掃飼料放置區域,確保每一敏感區域衛生干凈。
3.3 人員管控豬區域的有效管理,不僅是對豬活動區域實施管理,同時也包括對人員活動區域的管理。在養殖場內,應嚴格限制人員進出時間與頻率,以免人畜接觸造成間接感染。另外,養殖區管理需嚴格落實責任到人、分工明確,通過制度來規范行為,且建立獎懲機制,帶動員工防治參與性,最大化降低豬感染寄生蟲病的可能。同時及時清除豬舍內污水與排泄物,營造干凈舒適的豬舍。
3.4 飼料管理嚴格把控人員進入數量,避免污染豬飼料與豬舍環境。保持豬舍空氣清新,定期開展整理工作。對于豬飼料要堅持營養平衡原則,尤其要富含維生素與礦物質,以提高豬免疫力與抵抗力,預防寄生蟲病。
綜上所述,豬寄生蟲病所造成的后果較為嚴重,除降低養殖戶養豬效益外,在某種程度上對人體也有損傷性,因此為保證人們的健康且保證養殖戶最大利益,相關部門應加強豬寄生蟲的防治力度,嚴格清理豬舍衛生,做好驅蟲工作,且對飼料進行嚴加管理,全面落實豬寄生蟲病的預防工作,做到在發現病情的第一時間展開有效治療與控制,將患病概率降至最低,促進養豬企業可持續發展,繼而保證養豬戶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