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豬瘟(ASF)是由非洲豬瘟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烈性、高度接觸性動物傳染病,非洲豬瘟病毒能夠感染任何種類或者各年齡段的家豬或者野豬,而且當前并沒有較為有效的治療方法,病死率可達100%,一旦暴發非洲豬瘟就會給養殖戶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因此有必要加強防控。
1.1 非洲豬瘟基本情況在2018年8月3日,我國在沈陽市確診了首例非洲豬瘟疫情,并于12月20日當選為2018年度社會生活類十大流行語,并成為對養豬業危害極大的豬傳染病之一,表明該病受到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非洲豬瘟是由非洲豬瘟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烈性、高度接觸性動物傳染病,發病后的豬體溫可以達到40℃以上。該病的臨床癥狀表現為皮膚發紫且有點狀性出血,糞便帶血、嘔吐嚴重、伴隨呼吸困難等,這些臨床癥狀與其他疫病很相似,因此只能通過實驗室檢測來確診。經過對當前我國的疫情分析可以發現,非洲豬瘟多半是由潛伏期病豬及其產品調運、泔水喂豬、販運人員及飼養人員攜帶病毒等等因素造成的感染[1]。
1.2 非洲豬瘟病理變化對病死豬進行解剖后發現,在病豬的腹腔、胸腔、心包等位置會存在大量澄清、黃色或血色的液體,淋巴結處有不同程度的血腫,脾臟則異常腫大。在病豬的呼吸系統中,病豬會有嚴重的瘀斑充血及擴散性出血等等。
非洲豬瘟的治療可以從中西醫的角度出發,在西醫臨床中,主要是用25mL的抗豬瘟血清和16萬~32萬IU的硫酸慶大霉素,以上藥物在病豬沒有出現腹瀉之前使用能夠取得較好的治療效果,具體的使用方法是采用靜脈注射或者肌肉注射,每天1次,連續使用3d即可取得較好效果;或者是用25萬~75萬IU、20~80mL30%葡萄糖、10~20mL30%安乃近,采用耳后靜脈緩注的方式,在此基礎上再配合使用中草藥方劑。中獸醫臨床中針對非洲豬瘟的治療主要是清熱解毒、活血化淤、涼血救陰,因此可以使用中藥方劑配合治療,具體包括100g生石膏、芒硝,30g板藍根、連翹、知母 、生地,20g玄參、桔梗、梔子、金銀花、丹皮、紅花、桃仁、鮮竹葉、甘草、黃芩,15g黃連、赤芍,40g大黃。將以上藥物加水煎煮2次,去渣放涼后灌服給病豬,能夠有效治療早期溫和型豬瘟。如果病豬拉稀嚴重,可以在以上中藥方劑的基礎上減去大黃、芒硝,并加入20g的花粉和麥冬。
非洲豬瘟一旦暴發會造成大規模的豬場受損,防控工作是減少損失的重要舉措,但是就目前來看,由于養殖地區多分布在鄉鎮,養殖戶文化水平較低,沒有較為完善的防疫意識,還有不少養殖戶有用餐廚剩余物飼喂生豬的習慣,不利于生豬的健康生長,因此,必須要通過科學的措施來提高非洲豬瘟的防控質量。
3.1 強化防堵措施,嚴防疫情再次傳入針對國際上非洲豬瘟暴發所產生的不良影響,我國政府部門已經相繼出臺了《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做好非洲豬瘟防控工作的通知》《農業農村部辦公廳關于加強生豬屠宰企業非洲豬瘟防控,保障豬肉質量安全和有效供給的通知》等系列管理法規,這也要求我國相關部門進一步提高對非洲豬瘟的重視,并留意當前國際上的疫情發展情況,同時要強化防堵措施,比如對國際運輸工具、國際郵寄物、旅客攜帶物等加強檢查力度,嚴格打擊走私等等,從而嚴防疫情再次傳入。
3.2 提升豬場的生物安全水平養豬場是生豬養殖的主要場所,提升豬場的生物安全水平對保障豬只健康生長具有重要意義。一是要建立安全的種群管理制度,在制度的引導下,養殖場要堅持自繁自養原則,嚴禁從疫區引種,對外來的車輛、人員等要進行嚴格消毒,即使養殖場的養殖人員進出也要做好消毒工作。二是要做好消毒滅源工作,對養殖場的內部以及外部的環境進行嚴格的消毒,并做好豬舍及周圍的防蟲滅鼠滅蚊蠅工作。三是在生豬的喂養上要全面禁止未經處理的餐廚剩余物進入到生豬的飼料中。
3.3 加強培訓,提升基層動物防疫能力和水平加強對獸醫專業人員和其他一線人員的技能培訓工作,進一步提升基層防疫人員的技能水平;要加強投資,保證基層獸醫站以及實驗室的設備設施更新;要加強宣傳,提高養殖戶對非洲豬瘟的認識,以便能夠及時發現疫情。
綜上所述,非洲豬瘟的出現對養豬業的發展非常不利,且該病治療難度較大,養殖戶必須要加強與基層獸醫站的聯系,及時發現疫情及時上報,在日常的養殖工作中也要做好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