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殖環境是散養豬疫病的一個關鍵影響因素。由于散養豬無法固定養殖環境,同時其養殖環境普遍較差,導致其在飼養管理方面并不具備一個有效的養殖監管而使得散養豬極容易遭到各種病菌的感染,進而引發疫病。因而,在實際的養殖過程中,養殖戶必須要科學合理的規劃養殖環境,對散養豬的飼養密度進行有效控制,為散養豬提供充足的活動空間,為其構建一個良好的養殖環境,從而有效減少病菌的傳播,對疫病的發生進行有效控制。另外,在散養豬日常的飼養過程中,還需對環境衛生加強控制,做好養殖場內的凈化處理,對豬舍進行有效清理,進而減少疫病的傳播。
相關主管部門必須要加強對免疫接種工作的重視,使養殖戶樹立一個良好的疫病預防以及控制思想,做好散養豬養殖過程中的免疫接種工作,進而有效降低其疫病發生的概率。在實際的養殖過程中,養殖戶必須要按時接種疫苗,結合疫病流行情況選擇最為適宜的疫苗接種,提前做好疫病的預防工作,使散養豬具備更強的疫病抵抗能力,進而減少藥物治療可能造成的損失[1]。與此同時,應當提高預防疫病方法,強化疫病檢查效果,制定一個科學合理的免疫流程,同時應當按照相關流程做好散養豬的免疫接種,使免疫接種工作的有效性得到保證。要選擇具備可靠質量的疫病疫苗,從而提高免疫效果,不得為了控制成本而為豬群注射缺乏質量保證的疫苗。在不同養殖階段,需要為散養豬針對性的注射疫苗,結合防疫情況選擇最為適宜的疫苗種類。
在散養豬的實際養殖過程中,針對其防疫問題,必須采取針對性的措施對其防疫技術水平進行不斷完善,進而使散養豬具備更高的疫病預防管理水平。在實際的生產過程中,由專業防疫人員做好養殖戶的防疫指導以及教育工作,通過一系列的防疫培訓使散養豬防疫工作具備更強的規范性,使防疫工作向著標準化方向發展,進而提高防疫效果。
相關主管部門需要對散養豬防疫工作加大投入,做好相關基礎設施建設工作,積極開展防疫工作。制定完善的疫苗儲存以及使用制度,使疫苗的使用效果得到保證[2]。此外,還需為防疫工作制定一個完善的防疫應急處理機制,為其配備專業的應急設施,使散養豬具備更高的防疫管理水平。
對散養豬做好引種工作,盡可能采取自繁自養的繁育方式,減少引入外來豬種,以防疫病發生傳播。如果不得不引種,必須仔細觀察引種地區實際疫病發生以及防治情況,嚴禁選擇疫病暴發區域引種。對于新引進的散養豬,必須做好其疫苗接種工作,提前為其開展防疫處理。與此同時,還需對引進散養豬進行一段時間的隔離觀察,同時進行記錄,查看其是否攜帶有疫病,在確保引進豬安全健康以后才可將其與原有散養豬混養。
豬場環境普遍較為臟亂,在實際的養殖過程中豬只常常會排出大量的糞便,必須要合理處理其排出的廢物,不得將廢物隨意堆放,以防因糞便對環境造成污染或者孳生病菌而導致豬場疫病的發生。
散養豬發病絕大多數為兩種以上疾病的混合感染,豬群一旦出現病豬,必須立即將病豬與健康豬隔離,同時做好相應的防治工作。在對細菌性混合感染進行控制過程中,可以采用相應的抗菌藥物,以免發生繼發感染[3]。如果豬群整體出現發病癥狀,同時其進食量逐漸減少,此時可以采用氟苯尼考、鹽酸多西環素以及VC進行拌料,這樣可以獲得有效的預防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做好散養豬疫病防控工作,不僅可以使豬只的健康生長得到保障,同時可以降低豬只死亡的概率,使豬肉市場的實際需求得到更好的滿足,進而幫助農村地區提高經濟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