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丹毒在一年四季均可病發,尤其在高溫悶熱的季節其病菌更易孳生,因而該病高發于夏季。在絕大多數養殖場內,紅斑丹毒絲菌是一種微需氧菌,不僅會寄生于生豬體內,同時會在生豬的生長環境內大量存在。病豬體內的紅斑丹毒絲菌可以通過糞便、尿液以及唾液等排泄物排出,與此同時在豬群內很難通過一定凈化技術將豬丹毒徹底清除[1]。糞便是其主要傳染源。
2.1 超急性型幼豬或者成年豬一旦感染了豬丹毒,并且呈超急性型發作,就會在極短的時間內出現死亡。一旦暴發超急性型豬丹毒,常常尚未觀察到任何臨床癥狀病豬就已經發生了死亡。
2.2 急性型在各種傳播途徑下紅斑丹毒絲菌會進入到生豬血液內并進行迅速并且大量的繁殖,進而導致敗血癥的發生[2]。通常情況下,急性型病豬發病時間并不固定,極有可能突然發病。急性型病豬通常存在41~42℃的高燒現象,導致病豬無法正常行走,動作僵硬,長時間在豬舍內躺臥。在感染后24h,紅斑丹毒絲菌會在小血管內大量聚集,因生成血栓而導致血管發生堵塞,尤其在生豬背部以及腹部血管中較為常見,由于供血量不足導致這些部位皮膚存在紅色菱形腫塊,隨著病情的不斷發展,腫塊內組織壞死最終導致皮膚發黑。
2.3 慢性型慢性型豬丹毒病菌主要由超急性或者急性病菌轉變而來,這些病菌會植入病豬關節腔內導致病豬出現慢性關節炎。慢性型豬丹毒主要發生于母豬,如果一頭母豬患病,其糞便以及尿液極容易導致細菌的大范圍繁衍。
對病豬進行剖檢,可見超急性型病豬心臟內膜以及心臟外膜上均存在出血點,其程度各不相同,肺臟存在明顯的腫脹以及出血現象,顏色為暗紅色,將肺臟切開以后可以看到切面存在大小類似于米粒的出血點。脾臟顏色類似于櫻桃,體積可以達到正常體積的2~3倍。肝臟出現水腫,質地較脆,將其切開以后可以看到血液流出,但是這些血液無法正常凝固。病豬胃部以及腸道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充血以及出血現象,全身淋巴結腫大,存在出血性病變。
對于急性型病豬,剝離掉其體表疹塊的表皮以后,可以看到其下層組織存在嚴重出血現象。
對慢性型病豬進行剖檢,可以看到其皮膚壞死,心臟內膜以及四肢關節均存在發炎現象,導致其關節腫大。
4.1 青霉素療法在對豬丹毒進行治療過程中,青霉素及卡那霉素是最為理想的藥物,四環素以及土霉素也可用于治療。可以通過為病豬靜脈注射1萬IU/kg的青霉素進行治療。如果豬丹毒存在較高的復發率,可以在病豬體溫以及食欲逐漸恢復正常以后采用青霉素繼續進行2~3d的鞏固治療。
4.2 卡那霉素療法用卡那霉素每千克10~15mg,一天2次,連用3~5d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