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南是一個畜牧養殖大縣,特別是近幾年許多千頭規模豬場已采用了新型養殖方式,提升了經濟效益。為了促進洛南縣養豬業的穩步發展,在加強規模化養豬技術推廣的同時,重點加強規模化養豬疫病防治工作,促進養豬行業健康發展,提升養豬業的經濟效益。
1.1 多為混合感染據調查,洛南縣大多數規模化豬場發生的疫病都是由混合病原體混合感染所致,不是單一的一種病毒感染,大多數都是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病原體交叉混合感染造成的。比如豬瘟、豬繁殖與呼吸綜合癥、豬鏈球菌病、豬附紅細胞體病等,因而造成疫病防治難度較大。
1.2 一般屬于隱性感染多數病例為非典型病例,在某些環境的影響下,病原體的毒力會發生較大變化。另外,注射疫苗的豬群均具有一定的免疫力。因此,疫病流行時豬群表現為隱性感染狀態,病豬呈現為非典型癥狀,無具體的臨床癥狀和病理變化,造成疫病診斷難度大,容易誤診。
1.3 疫病的發生具有周期性和季節性特征夏季氣溫高,蚊蠅大量繁殖,豬群很容易感染豬丹毒、流行性乙型腦炎、藍耳病;春秋季,雨多濕度大,豬群極易感染副傷寒和鏈球菌,尤其2月齡左右的豬最容易感染;寒冷冬季,豬口蹄疫較易發生。
2.1 場址選擇不合理養殖戶為了擴大養豬規模,雖然對場址的選擇比較重視,但是更注重追求養殖效益。為了省時省力,場址一般選擇公路周邊或居民點周邊,利于降低養殖成本,但這種環境人來車往,人車流動數量較大,容易給豬場帶來病毒或者病菌,形成交叉感染,造成豬場疫病防治難度較大,不利于豬場安全生產。
2.2 程序化免疫程序不到位大部分自繁自養豬場因受市場價格、資金短缺以及人力、物力、財力不足等諸多因素影響,只有飼養員,沒有專業技術人員管理,飼養、防疫、治療均為一人負責,業務不專、意識不強、檢查不細、消毒不嚴,部位不準、劑量不足、打飛針,沒有做到應免盡免、及時補針,造成免疫密度低、免疫抗體保護率不高,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疫病的預防工作。
2.3 生產管理不嚴格有些豬場缺乏大局意識,為了降低飼養成本,存在僥幸心理,使用廉價過期或者發霉的飼料,引起豬群營養不良、體弱多病、抵抗力差甚至中毒,嚴重影響豬群的健康生長。另外,因缺少管理人員,免疫、生產記錄檔案不健全,尤其母豬和仔豬注射疫苗品種單一,很難做到程序化免疫工作。
2.4 生物安全防護意識不強一些養殖場不重視生物安全防護工作,在病死豬無害化處理、進出場物品、人員及場區環境消毒等方面還存在死角,給疫病防治工作帶來了一定的難度。
3.1 合理選擇豬場場址場址選擇尤為關鍵,一般選擇地勢較高、背風向陽、水源充足,遠離村莊校舍,遠離主干公路,交通相對便利的地段,避免對周圍群眾生活造成環境的污染,同時也能有效降低流行疫病的傳播和擴散。
3.2 做好相關疫病防治和程序化免疫工作科學合理的免疫對疫病防治至關重要。在豬免疫管理工作中,根據規模的大小、不同的季節、不同的年齡段疫病的流行特點制定不同的免疫計劃和免疫程序,另外飼料中添加相應的預防藥物,增強豬群的抵抗力。定期接種、及時補針,對引進的豬嚴格加強檢疫隔離觀察,確保健康才能合群,避免疫病傳播,確保安全養殖。另外,還要增強飼養管理人員的科技意識和業務知識,加強科學化飼養和管理,從而提高養殖經濟效益。
3.3 加強生產管理,提升經濟效益針對不同日齡的豬飼喂不同飼料,杜絕飼喂過期飼料或霉變飼料,更不能使用違禁藥品,定期進行藥物殘留和瘦肉精檢測,對不同階段的豬分開飼養,避免豬群間疫病的交叉傳染。圈舍保持干凈衛生、干燥通風,降溫和保暖設施齊全。豬場嚴格劃分生活區、生產區、管理區,要有消毒池,紫外線消毒室、更衣室、醫務室、化糞池等基礎設施齊全。另外加強對豬場圈舍、食槽、角落環境衛生的清理、消毒,確保空氣流通、干燥,及時殺滅蚊蟲、老鼠,及時清理糞便和污染物,對病死豬及時采取無害化處理焚燒或深埋,實施科學化飼養管理,從而提高養殖經濟效益。
3.4 建立生物安全防護措施養豬場應定期對養殖場的環境及場內人員做好消毒,對進出廠區的一切物品、用具、人員也要做好消毒,另外,要合理選擇無害化處理場地或者建立適宜的無害化處理設施,配備必要的設備,降低交叉感染風險。
綜上所述,科學合理的選址,不斷提高飼養員的專業技能操作水平和疫病防治意識,科學的接種疫苗及合理的用藥,加強圈舍環境衛生的清洗、消毒和治理,從源頭上防止疫病的傳播發生,確保規模化豬場安全生產,確保洛南縣養豬業健康穩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