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冬季,氣候寒冷,是病原微生物比較活躍的時間段。而由于寒冷所導致牛的體質會有所下降,從而容易造成疾病感染。因此要對冬季常發(fā)病進行有針對性的防控,以減少疾病造成的損失。
1.1 發(fā)病特點口蹄疫是一種偶蹄動物發(fā)生的傳染性疾病。本病的發(fā)生特征為傳播速度快,發(fā)病率、死亡率比較高。本病的傳播途徑為呼吸道和消化道,還可以通過破損的皮膚接觸而感染。病毒可以利用直接接觸或者空氣傳播等方式進行傳播和擴散。表現為在口腔的黏膜上和皮膚上均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水皰。
1.2 臨床癥狀發(fā)病牛表現為體溫升高超過40℃,食欲下降、精神不振以及呼吸出現極度困難,在口腔內有一些粘液。發(fā)病初期的病牛會在口腔等部位出現水皰,而后水皰逐漸消失,轉變?yōu)闈€,這些潰爛部位結痂,當結痂脫落后就形成瘢痕。如果對發(fā)病牛能夠及早的采取措施,就會減少其發(fā)病死亡率,如果犢牛發(fā)生口蹄疫,則會出現內臟器官的病變,從而導致病牛死亡。
1.3 防治措施本病的預防可以通過疫苗接種,接種疫苗的牛基本能控制發(fā)病。還應當對牛群加強飼養(yǎng)管理,提升牛群的免疫力,以便能夠抵御病毒的感染。對發(fā)病牛要及時隔離,并封鎖疫區(qū),防止病情擴散。本病的治療只能是應用外用藥物對出現水皰和潰瘍的部位進行涂抹,蹄部可以用碘甘油來涂抹,乳房部位多用青霉素軟膏來涂抹。
2.1 發(fā)病特點牛結核病的病原為牛型結核分枝桿菌,病原體通過呼吸道和消化道進行傳播,還可以通過公母牛的交配而感染發(fā)病,母牛也可以通過胎盤而將病原傳遞給犢牛。該病以組織器官的結核結節(jié)性肉芽腫和干酪樣、鈣化的壞死病灶為特征。
2.2 臨床癥狀牛在感染結核病后,通常在2~3周的潛伏期過后就會出現典型癥狀,也有的病牛潛伏期較長,甚至可以達到數月。結核病多在肺臟、乳房以及淋巴結上表現出病變。肺結核的病牛表現為不斷的消瘦,在發(fā)病初期會有干性或者濕性咳嗽。對肺區(qū)進行聽診,有啰音。當胸膜也出現結核時,可以聽到有摩擦音。乳房發(fā)生結核,表現為乳汁的分泌減少或乳汁出現稀薄,甚至可以在乳汁中有塊狀物。乳房的淋巴結變的硬而腫大。腸結核的犢牛會表現為營養(yǎng)不良,不斷的腹瀉,甚至在糞便中帶有血液。在黏膜上還生長有結核的結節(jié)。
2.3 防治措施本病的預防可以通過疫苗接種的方式。還要加強牛舍的衛(wèi)生,要對牛舍進行常打掃和清理有害物質。在打掃完成后要進行消毒,不僅要對場地消毒,還要對各種器械和用具等消毒,對進入牛場的車輛和人員也要進行消毒,防止將病原帶入。本病的治療多采用抗結核藥物,在養(yǎng)殖中常用的抗結核藥物有異煙肼和鏈霉素。
3.1 發(fā)病特點牛傳染性鼻氣管炎常稱之為牛傳染性壞死性鼻炎,是由傳染性鼻氣管炎病毒感染后引起的。本病的傳染源為發(fā)病牛和帶毒牛,傳播方式為通過空氣和飛沫等進行傳播,還可以通過直接接觸進行傳播。易感動物為牛,不分品種和年齡的牛均有易感性,但以犢牛的易感性最高,尤其是處于20~60日齡之間。
3.2 臨床癥狀本病的潛伏期通常在1周以內,也有個別病牛可以達到20d。發(fā)病牛有五種癥狀類型,分別是呼吸道型、眼炎型、腦炎型、生殖道型和流產型。呼吸道型最為常見。表現為體溫升高至42℃左右,精神沉郁、流鼻液、呼吸不暢,有時還表現為腹瀉,發(fā)病嚴重的病牛通常是在幾個小時就出現死亡。眼炎型是在眼部和鼻腔流出一些分泌物,漿液性的。腦炎型病牛表現出神經癥狀,主要有磨牙、驚厥和角弓反張、共濟失調等。生殖道型母牛表現為陰道有粘性分泌物,公牛表現為陰莖的潰瘍和充血,還可見精囊腺出現變性和壞死。流產型多發(fā)于初產母牛。
3.3 防治措施本病的預防可以通過疫苗接種。還要多注意觀察牛群狀況,經常對牛群進行抽樣檢查,出現發(fā)病要及時隔離。對病牛清洗鼻腔、口腔以及眼睛等部位,而后用氟苯尼考和泰樂菌素進行治療。肌肉注射氟苯尼考注射液0.1mL/kg,每天1次,連用3~4d。泰樂菌素的用量與氟苯尼考相同。
在牛養(yǎng)殖場要多關注疫病的流行和發(fā)生情況,尤其是在冬季為主的寒冷季節(jié),是一些病原的活躍時期。要加強飼養(yǎng)管理,以便讓牛群健康過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