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站民/河南省伊川縣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471300
1.1 病原體造成牛流行性流產的病原體為皮革鈍緣蜱疏螺旋體。皮革鈍緣蜱疏螺旋體是一類廣泛存在于自然界的革蘭氏陰性菌,致病性較低,但能夠對牛造成隱性感染。皮革鈍緣蜱疏螺旋體長度約為6~10μm左右,直徑大約在0.3~0.4μm左右,形態呈現螺旋狀,每個菌體大約有3~5個螺旋。皮革鈍緣蜱疏螺旋體有較高的運動性,在暗視野和相差顯微鏡下觀察,可看到皮革鈍緣蜱疏螺旋體做頻繁的旋轉和直線運動,這可能與皮革鈍緣蜱疏螺旋體多層次的外鞘中包含著原生質柱有關。皮革鈍緣蜱疏螺旋體也是微量需氧微生物,能夠酵解葡萄糖產生乳酸,因此培養液培養至一段時間后pH值呈現下降。皮革鈍緣蜱疏螺旋體能夠造成成年牛隱性感染性狀,對于妊娠期的母牛,一定量的皮革鈍緣蜱疏螺旋體則可引發胎兒感染,從而造成流產。
1.2 發病機制牛流行性流產是一類自然疫源性疾病,發病與環境和皮革鈍緣蜱有著密切的相關性。春夏秋三個季節處于皮革鈍緣蜱活動期,因此牛流行性流產也多在這三個季節中出現。牛、鹿兩種生物是皮革鈍緣蜱的主要宿主,因此,在皮革鈍緣蜱活動期間,攜帶有皮革鈍緣蜱疏螺旋體的幼蜱及成年蜱可通過叮咬器官傳播病原體,但較少量的皮革鈍緣蜱叮咬并不會造成牛流行性流產,通常是被攜帶有病原體的蜱蟲反復叮咬才會感染。除此之外,流行性流產也與牛感染時間、胎牛年齡以及牛的抵抗力相關,成年牛對病原體具有較高的抵抗力,初胎或者體格較弱的妊娠期母牛易感,胎牛在成型初期易感染皮革鈍緣蜱疏螺旋體。
1.3 臨床癥狀妊娠期在7~9個月之間的母牛最易發生流產現象,大部分胎牛在自行排出或者是正常出生前后,就已經處于死胎狀態,胎牛在子宮內自溶現象較為罕見。對感染病原體的胎牛進行實驗檢測,可發現胎牛體內出現局部性器質壞死病灶和血管炎,通過免疫熒光檢測,可發現血管內皮細胞有IgG與IgM反應,血管外膜也存在著顆粒性沉淀物。對器質性壞死的部位進行生理生化檢驗,可發現大量巨噬細胞標志物的存在。
2.1 解剖診斷對流產死胎進行解剖檢查,可診斷流行性流產。死亡的流產胎兒主要發生器官和組織黏膜的病變,可視黏膜呈現出蒼白缺血狀態,皮膚、結膜以及口腔、氣管等黏膜主要呈現出點狀出血癥狀。通常,死胎的皮下組織會出現明顯的水腫和點狀出血,并且胸腔和腹腔含有大量的灰黃色膿水。最顯著的解剖特征是死胎全身淋巴結出現異常腫大,并伴隨大量的點狀出血。除此之外,脾臟、肝臟等也出現了腫大現象。
2.2 鏡檢診斷淋巴器官的鏡檢診斷是最重要的診斷指標之一。通過鏡檢,可發現淋巴器官淋巴細胞、巨噬細胞含量顯著增加。此外,淋巴結皮質區、副皮質區出現淋巴細胞增生,并與巨噬細胞形成濾泡。病變嚴重的死胎,其淋巴結、脾臟發生大量的漿細胞和增生細胞死亡,組織呈現壞死現象,壞死呈現斑點狀,并伴隨有不同的免疫細胞死亡碎片。
死胎的另一鏡檢指標為血管炎的發生。死胎所有器官內的血管均呈現出不同程度的血管炎,小血管受損程度較高,主要表現為血管壁增厚,血管內皮細胞發生增生現象,并且出現大量的炎性細胞壞死碎片與組織滲出液。血管壁也呈現出急性纖維樣壞死癥狀,大量的單核細胞發生浸潤現象。對死胎腦組織血管進行鏡檢,也可發現腦膜等血管結構出現損傷,發生大量的單核細胞浸潤。
3.1 飼養管理在春夏秋三季,要嚴格管理牛舍,進行清潔和除蟲活動,避免皮革鈍緣蜱的出現。該地區如果出現流行性流產現象,應該迅速加強對牛舍的消毒清潔工作,防止傳染。此外,對于引入外來牛群時,應當引用檢疫合格的牛群,避免不明來源的牛群進入牛舍。
3.2 加強飼養工作對于初胎或者是體格免疫力較低的母牛,應當在懷孕期間適度的補充營養物質,提高胎牛的免疫力。此外,也要對妊娠期母牛進行有效的管理,防止出現蜱蟲叮咬,引發流行性流產。
對于流產的母牛,可選用高錳酸鉀稀釋溶液等對母牛子宮進行清洗消毒,防止出現流產后感染。同時,也可注射相關抗菌藥物,避免母牛流產后發生微生物感染,造成生殖能力損害與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