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養牛業的快速發展使得養牛業經濟效益逐漸提高,隨著飼養量的提高,疾病出現的頻率不斷增長,特別是犢牛腹瀉的發生頻率較高。為了經濟效益不受影響,需要徹底了解犢牛發生腹瀉的原因,并掌握好相應的診治措施。
引發犢牛腹瀉大多是因為飼養管理方法不恰當,比如說母牛產前嚴重營養不良而導致犢牛的體質較弱,犢牛吃初乳的時間太晚或者是不足,喂養方法合理,這些都會對犢牛的生長發育造成直接影響,大大降低其抵抗能力。同時牛舍清潔不及時也會造成犢牛腹瀉,牛長期生活在潮濕、不衛生的環境當中,沒有合理的運動,牛舍內沒有及時進行通風等,這些都是造成犢牛腹瀉的直接因素。同時還有一定的外界因素,例如陰雨潮濕的天氣、犢牛突然受到冷或熱的刺激,從而引起了寒瀉或是熱瀉的情況。除此之外還有細菌病毒感染的原因,例如犢牛感染了大腸桿菌、沙門氏菌、冠狀病毒病或者是輪狀病毒病等。犢牛腹瀉的主要癥狀是診斷該病的主要依據。犢牛發病后會出現食欲減退,通常體溫都是呈現正常或者是偏低狀態,排糞次數明顯增加,頻率變高,排出的糞便有暫未消化的凝乳塊以及粘液血絲等。病情較為嚴重時頻頻排出水樣稀便,糞便內含有著大量的粘液或者是血液,這時犢牛的體溫飆升至39~41℃,牛的四肢軟弱,行走逐漸無力。若是在發病后沒有進行及時就診,就會出現脫水和酸中毒的癥狀,無力、閉眼,緊接著出現脈搏虛弱、體溫下降,直至死亡。
2.1 加大對母牛的飼養管理力度要在日常飼養時給予母牛營養全面的日糧,尤其要注重對妊娠母牛進行合理的搭配飼料,配比要恰當且均衡,能夠為母牛提供充足的蛋白質、礦物質、維生素以及相應的微量元素等。同時供應充足的清潔飲水,確保母牛有著良好的營養水平,這樣才能夠保證初乳的質量以及初乳中的免疫蛋白球含量,以此滿足犢牛出生后所需各種營養以及生長需要。在母牛懷孕期間要按照規定定期注射疫苗,以此來提高機體的免疫能力,例如大腸桿菌疫苗能夠很好的降低犢牛腹瀉的發生幾率,在母牛生產前的一個月之內及時的注射10%亞硒酸鈉、VE各20mL,能夠有效降低犢牛腹瀉的發生概率。
2.2 綜合加大防控力度注重外部環境質量從而降低犢牛腹瀉的發病幾率是關鍵所在。要大力改善牛群管理,制定相應制度進行管理,特別是在母牛妊娠后期,補充充足的蛋白質、維生素,以此來滿足母牛泌乳的需求。同時要加強對犢牛的管理,剛剛出生后的犢牛需要及時采食初乳,以此增強犢牛的抗病能力。需要加大對養殖環境的關注力度,改善養殖環境,不斷增強牛的體質。其次要處理好通風和保暖之間的關系,天氣炎熱時需要做好預防中暑、通風措施,在寒冷天氣下要注意做好防寒措施。在日常中要改善圈舍的衛生條件,定期組織好進行消毒工作。要加強犢牛的護理工作,在發現疑似病例之后便要做出應急處理,展開補救工作,及時隔離診治。與此同時,要注重改善養殖環境,在日常的飼喂管理過程中,要保障飲水清潔衛生工作,保障飼料質量。在臨床治療過程中不可以使用抗生素進行簡單的治療,與此同時要加強體液的補充,注意糾正酸中毒,通過這些擁有更快的康復率。
2.3 規范犢牛的飼養制度在新生犢牛產出后的1~2h內及時吮吸充足的初乳,并且要持續飼喂3d以上,以此來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除此之外,要給初生的犢牛補充充足的VA、VD以及其他的脂溶性維生素,同時還要給犢牛補鐵,這樣不僅能夠有效預防貧血同時還能有效預防腹瀉。在犢牛出生1周之后可以開始飼喂甘草,能夠促進胃部發育,同時能夠防治犢牛舔食臟物,避免食入細菌。在2周之后可以開始訓練他們吃精料,在剛開喂食時可以將其磨成細粉,將其與食鹽、骨粉等混合在一起,涂擦于犢牛的口鼻處,教犢牛如何進行舔食,在一段時間之后,使用混好的濕料喂養。
犢牛是養牛的基礎所在,加強對犢牛的管理措施,并提高對犢牛的飼喂管理,大概率減少感染大病害的概率,為科學養牛提供良好的科學分為。要針對發病原因及時清掃消毒,以保障圈舍的干凈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