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都市是全國生豬調出大縣。2018年全市生豬出欄72.7萬頭,年底存欄44.5萬頭。2019年受非洲豬瘟疫情影響生豬產能有所下降,截止9月底,全市生豬出欄40.2萬頭,存欄36.6萬頭,同比分別下降26.2%、18.5%,預計2019年全年出欄同比下降20%以上。
對照《國務院辦公廳關于穩定生豬生產促轉型升級的意見》(國辦發[ 2019]44號)精神及農業農村部會同多部門出臺的穩定生豬發展各項政策措施,當前我市在“放管服”上亟待解決的有以下幾個方面。
1.1 禁養區劃定面積過大9月21日,由生態環保部、農業農村部組織的專家對我市禁養區劃定工作進行了現場核查及調研工作。按照專家指導意見,我市在已劃定的165km2的禁養區中,約有85km2超法律規定。
1.2 規模豬場建設缺乏監管在環保壓力加大的形勢下,為規避責任,相關部門對養殖場建設不愿批、不敢批,導致未經審批就私自建設養殖場的現象時有發生。2017年以來,我市新建、擴建規模豬場38家,正常辦理了土地、環保等手續的僅17家,僅占新增規模豬場的44.7%。由于對私建的養殖場缺乏必要的監管和指導,導致其生物安全措施不到位、環保設施不達標,降低了抵御非洲豬瘟等疫情風險的能力。
1.3 仔豬、種豬缺乏,流通不暢正常年份,我市仔豬自給率僅為70%,今年受疫情影響,造成能繁母豬存欄同比下降20%。作為動物疫病防控部門,由于對各地非洲豬瘟檢疫監管防控的信心不足,擔心由于監管漏洞造成非洲豬瘟的傳入,采取了“一刀切”的方式,禁止所有外地仔豬、種豬進入我市,加劇了我市種源的缺乏。
1.4 部分養殖戶缺乏信心主要來自于發生過疑似疫情的養殖戶,這些養殖戶明確表示在非洲豬瘟疫苗未研制成功之前,不會再從事生豬生產,目前部分養殖戶已轉產為肉雞等其他畜禽的養殖。
2.1 產業發展的全局觀不夠強沒有綜合研判形勢,對農業主導產業發展規律、市場經濟規律認識不清、思路不明。
2.2 主動擔當作為的責任意識不夠強在環保壓力加大的形勢下,為規避責任,相關部門對養殖場建設不愿批、不敢批,導致未經審批就私自建設養殖場的現象時有發生。
2.3 為民服務解難題的群眾觀念不夠強仔豬、種豬缺乏,流通不暢、部分養殖戶缺乏信心。這些問題的出現,表面上看是一種市場形象,從深層次分析,主要還是農業干部職工宗旨觀念有所淡化。沒有深入實際認真了解基層干部群眾真實愿望是什么,在感情上對群眾有所疏遠,沒有完全在思想上、行動上樹立起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公仆意識。在工作上群眾觀念不強,有時侯看不到群眾的首創精神,指導工作存在主觀意志。
通過調研,結合上級有關政策要求,主要有以下幾點建議:
3.1 重新劃定禁養區,擴大養殖空間建議由上級相關部門牽頭,嚴格按照法律法規的相關要求劃定禁養區,根據各縣市區的環境容量狀況,適度增加生豬穩產保供的發展空間。
3.2 抓好建場審批,增強監管能力在規模豬場的建設審批上,各相關部門應打消顧慮,認真落實國家規定,在不占用永久基本農田,不在人口密集區、水源保護區等國家明文規定禁止養殖的區域內,可支持禁養區關停的養殖戶異地重建及種用龍頭企業擴大產能。對已建成未審批的規模養殖場,在符合相關規定、督促其完善生物安全和環保設施的基礎上可補辦土地、環保備案審批等手續。
3.3 強化技術服務,提高復產能力針對當前異地引種困難的實際,畜牧部門應搞好服務工作。一是積極調度種豬供需信息,協調解決生豬種源的產銷銜接。組織技術人員下沉基層,指導農戶做好繁育生產工作,在現存豬“內三元”、“外三元”等商品群中選擇符合種用標準的母豬充實母豬生產群,推廣“內四元”、“外四元”等商品豬生產雜交新模式,解決當前能繁母豬嚴重不足問題。二是按照屬地管理的原則,
對省內調運、市內調運、縣內調運主動對接搞好服務,解決調運中的問題,暢通種豬、仔豬“點對點”的調運。三是組織開展大清洗、大消毒行動,印發恢復生產技術指南,舉辦防非技術培訓,科學指導養殖場改善動物防疫條件,提高生物安全防護水平。
3.4 落實相關政策,增強發展信心落實國務院、湖北省關于“保產穩供”的相關政策,提高政策性生豬、種豬保險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