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豬瘟雖然讓養豬行業經歷了一場噩夢,但仍舊有一些企業或養殖場存活了下來,這也說明了養殖失敗的豬場必然存在著養殖或管理的問題,還需要進一步改善。對于養殖戶而言,分析養豬失敗的原因是解決問題根本的最有效途徑。養殖戶必須在經歷了失敗之后充分分析和認識養殖中存在的問題,了解失敗的原因,才能在下一次、下下一次的豬疫病中安全度過,并保持持續發展。找到問題之后再有針對性的處理問題,才能吸取經驗,規避養殖風險。如果養殖場豬舍建設不合理,就需要改建豬場,檢疫管理有問題,就需要加強進出場檢疫管理。
非洲豬瘟疫區按照規定要進行全面徹底的消毒和無害化的處理,并且需要對養豬場進行血清學與病原學的檢測,當結果檢測為陽性時一定要加強消毒管理。消毒前首先要清除糞污、清洗豬場,之后待豬場晾干后再采用醛類消毒劑徹底消毒。消毒要涉及到養豬場的角角落落,如排污通道、豬舍墻壁、墻縫、豬食槽、飲水槽等,確保全面、徹底[1]。
部分養豬場暴發非洲豬瘟與養殖環境污染有著緊密的關系,可能是養豬場內環境污染,也可能是養豬場周邊環境污染。非洲豬瘟過后,豬場復養必須要確保養豬場及其周邊環境3km范圍內、近半年無疫情的發生,周邊5km范圍內無風險場址存在。因此,復養前需要對養殖場周邊環境進行了解,并對養豬場進行改建,修建封閉式養豬場,優化豬場環境,同時做好周圍環境風險預防工作。此外,復養的養豬場必須要空欄至少90d時間。通過封閉管理和延長空欄時間來降低豬疫情發生和傳播的風險。
養殖場的安全管理制度是確保科學管理的基礎。養殖場疫情發生與養殖管理失誤有著緊密的聯系。經過了非洲豬瘟后,養豬戶應該痛定思痛重新認識豬場管理存在的問題,并完善豬場管理制度,制定安全管理預案,對豬場的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加強培訓,提高管理人員的生物安全管理技術。養殖場要制定統一規范的養殖管理流程,并制定與管理制度相配套的責任制度、獎懲制度,通過制度來約束管理人員行為,加強規范管理。疫情過后,養豬場必須做好進出場管理工作,定期檢測豬場環境,加強消毒管理等工作。
種豬的選擇是目前非洲疫情過后對養殖戶復養困擾最大的因素。不少養殖戶之所以不敢輕易復養是苦于沒有合適的種豬,也不敢貿然引進種豬。在種豬選擇上,農業部門可以組織養殖戶統一引進種豬。在挑選種豬上,一定不能急于數量,而是要做好種豬試點工作,多選擇種豬,并實施分類管理,在確保安全復養的基礎上再逐漸的擴大養殖數量,穩步實現滿產[2]。
非洲豬瘟過后養豬場復養必須要依靠強有力的生物安全措施。一些中小型養殖場受資金與技術局限不滿足生物安全條件,因此需要相關部門的幫助。在復養之前,養殖戶務必要做好復養生產備案工作,將復養計劃上報相關部門。在復養生產前要做好疫病免疫和疫苗接種工作。在復養生產中,當再次發生豬高熱、連續死亡的情況,一定要第一時間上報有關部門,及時確診疫病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疫情。
綜上所述,非洲豬瘟之后養殖戶復養存在著較大的復養風險,為了降低豬養殖戶復養的風險,養殖戶首先應該分析養豬失敗的原因,分析自身或企業面臨的實際境況,然后有針對性的做好復養計劃和方案。復養前,養殖戶應該了解復養注意事項,做好復養準備和復養風險規避預案,主要包括對養豬場的徹底清潔消毒、豬場改建和空欄、完善管理制度、科學引進種豬、做好復養備案。在實際生產工作中加強復養生產管理,規避和努力解決以往養殖中存在的問題,在數量上從少到多穩步的開展復養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