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圈舍修建羊高效養殖技術要求養殖場具有良好的養殖條件。在圈舍修建上,要保證圈舍良好的通風、排污、采光等條件。此外,養殖場應該靠近水源和交通干線,遠離居民區、無疫病區。養殖場需要建在水源上游,養殖場糞污處理點應該建在養殖場水源下方向和下風向。水源要求水質干凈,并開發一定的牧草種植場。養殖場要明顯區分生產區和管理區,生產區要有產羔舍、母羊舍、公羊舍、育肥舍等,方便分類管理和按階段對羔羊進行飼養育肥。
1.2 養殖管理羊高效養殖技術包括科學的養殖密度、飼養計劃、疫病防控管理技術等。種公羊舍養殖密度平均每平方米1.5~2只,母羊舍養殖密度平均每平方米0.8~1只,羔羊母羊舍養殖密度平均每平方米0.5~0.6只。此外,待產羊每平方米1~2只,公養群每平方米2~2.5只,育成羊每平方米0.7~1只,去勢羔羊每平方米0.6~0.87只,斷奶羊每平方米為母羊數量的20%。羊舍溫度夏天最熱不易超過30℃,冬季最冷不易超過0℃,平均最適溫度為8℃。羊舍最適濕度為50%~70%,采光綿陽為1:15~25,高產羊為1:10~12,羔羊為1:15~20。羊舍每只羊通風條件如下:成年羊冬季每分鐘約為0.7m3,夏季每分鐘約為1.4m3。育肥羊冬季每分鐘約為0.3m3,夏季每分鐘約為0.65m3。養殖生產期間,要做好養殖場的消毒殺菌管理,做好疫病防控工作[1]。
1.3 牧草種植為了配合羊高效生產,養殖場需要建立自己的牧場,科學的種植牧草,為羊自由采食創造最佳條件。一般適口性較好,在高效生產促進方面應用較好的牧草有苜蓿、黑麥草、蘇丹草、高丹草、白三葉、紅三葉、墨西哥玉米等。這些牧草的適口性較好,有助于羔羊育肥。苜蓿的平均壽命較長,有5~7年,有些品種能夠達到25年,種植管理簡單,也是最常用的牧草。苜蓿一般每年5也下旬播種。
1.4 雜交生產雜交生產技術是羊高效養殖的核心技術。通過雜交育種類培養生產周期較短的新品種,改善羊的基因。如新疆兩年三產的羊就以薩福克羊為父本,以細毛羊為母本雜交的新品種。
兩年三產技術是我國新疆地區常用的羊高效養殖技術。傳統的羊養殖業,一只母羊每年只能完成一次生產,相對而言養殖周期較長,養殖成本較高,經濟效益偏低。通過對細毛羊和薩福克羊進行雜交,然后制定科學的飼養計劃,按照羊的不同生長階段對羊進行補飼育肥,再結合自然放牧,可科學縮短羊的生產周期,使一只母羊在2年內完成3次生產。兩年三產育肥技術從羔羊出生后1周開始。羔羊出生1周后進行補飼,2周后在哺乳的基礎上增加少量的顆粒性代乳料,4周后在哺乳+顆粒性代乳料的基礎上增加自由放牧的時間。自由放牧的飼料主要以新鮮的苜蓿為主。為此,養殖場需要配合苜蓿及其他飼料的種植,采用自牧場放牧,可以有效預防羊疫病的發生。羔羊8~9周時進行斷乳,此時目標體重為20~25kg。17~18周時,小羊體重一般就能達到出欄的體重。一般小羊的出欄體重為40~48kg。母羊懷孕大約150d,從羔羊出生到出欄,大約為120d左右,這樣一只母羊的一次生產周期大約為270d。母羊經過調理期后再進入下一個發情期,在2年內皆可順利的完成3次生產,完成三產節省了一年的時間,極大的縮短了生產周期,提高了羊的生產效能[2]。
綜上所述,羊高效養殖技術的發展方向在于綜合化和產業化的生產模式。為了確保羊高效養殖技術順利實施,要從修建羊舍、養殖管理、牧草種植、雜交育種等多方面抓起,為羊養殖提供良好的生產條件。在生產中應用兩年三產繁殖技術,提高羊的產能。養殖過程中,要關注羊的身體健康、體重變化、繁殖及生產情況,密切關注生產過程中的變化。通過觀察、分析、品種改良和飼養管理等方式,擴大羊的生產規模,縮短羊的飼養周期,降低羊養殖的綜合成本,全面提高羊養殖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