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青島市嶗山區實驗幼兒園 閻偉偉
平時通過觀察,作為教師的我發現班級里個別小朋友的行為比較“個性”,表現在游戲時稍有不如意就喜歡和別的小朋友爭吵。我每天都能聽見很多小朋友的告狀詞句,這樣嚴重影響到班級里一日活動的開展。因此,我通過請教專家、閱讀相關書籍以及與孩子的家長進行約談,最終發現孩子的“個性”行為問題主要來自于家庭。于是,我以家訪為媒介,走進孩子的家里,與孩子的家長進行面對面地交流(主要是交流本學期幼兒的進步與不足),幫助家長解答育兒相關困惑。通過家訪活動,拉近了教師和家長的距離,使得孩子的“告狀”行為也減少了,幼兒園里的活動開展得越來越好。
家訪的準備工作在開展家訪前是必須的環節,這關系到家訪是否能順利地進行下去,是否能達到教師預期的目標和要求。關于家訪需要的準備,如下:
1.教師提前列出重點家訪的名單
關于家訪的名單主要是由主班教師和配班教師共同商量,也參考其他教師的建議。此外,主要針對有“個性行為的孩子”“內向的孩子”“父母不在身邊或者父母忙的孩子”“評估發現能力弱的孩子”的家庭。
2.教師按小組集中家訪
教師按照不同的小區進行分組,提前一周和家長預約時間,最終發現下午4:30~6:30之間可以走訪3~4家,便決定在這個時間段內進行集中家訪。
3.教師設計了家訪的具體內容
家訪的主要內容包括介紹孩子在幼兒園里的進步和不足、需要與家長配合的方面、了解家長對教學的滿意度、了解親子閱讀的情況(整體時間控制在30~40分鐘)。
家訪的步驟就是家訪實施的具體過程,這是家訪的核心環節。關于家訪,主要有四個步驟:親切問候——互動交流——溫馨建議——開心合影。
當教師剛見到孩子的家長時,教師主動向他們問好、進門主動換鞋,因為良好的印象,不僅可以體現出教師的職業素養和品質,更是家訪溝通得以順利進行下去的前提和保證。
交流是信息互換的過程。具體而言,就是需要雙方針對某一事物或者問題各自把自己的想法和觀點傳遞給對方。互動交流,可以拉近教師和家長之間的距離,使得家長更能了解自己的孩子,了解幼兒教師,了解幼兒園。
1.從家長的角度
教師主要讓家長說一說自家孩子近期有哪些進步、有哪些興趣點;每天都由誰來陪伴孩子閱讀;是否有育兒困惑;對班級工作有哪些建議等。
2.從教師的角度
教師主要向家長反饋幼兒在園里的表現,如,對進餐習慣較弱的幼兒的家長說幼兒的進餐情況,對比較溺愛孩子的家長說幼兒的能力培養等。此外,考慮不同年齡孩子家長的關注點是不一樣的——小班孩子的家長主要關注的是孩子的自理能力及教師對孩子關心照顧的程度;中班孩子的家長主要關注孩子的交往以及在園里學到的能力;大班孩子的家長注重孩子的學習,以及如何適應小學的生活。當孩子在家時,教師要適時與孩子進行互動,然后向家長聊聊孩子在園里有趣的事,這樣家訪就容易進行下去。
溫馨建議,就是教師要考慮到家長和孩子的心理狀態,站在他們的立場,用富有哲理、溫柔的詞語和句子給家長提出一些建議和想法,這樣易于被家長和孩子接受。
和幼兒、幼兒家長一起合影,可以拉近彼此之間的關系和距離。
家訪的溝通技巧可以使家訪的效果事半功倍。
1.使用三明治贊美的方法
三明治贊美分為三層,依次是先表揚肯定幼兒在園里的表現,再委婉幽默地提出建議,最后對幼兒進行肯定和祝福。這里以愛打人的源源為例(源源的父母忙于工作,源源從小晚上一直跟爺爺奶奶睡)。第一層,教師先聽源源的爸爸媽媽介紹源源在家的活動愛好等,然后介紹孩子在園里的進步——上課傾聽習慣有進步,回答問題很積極,在數學活動中認識相鄰數屬他反應最快,他的畫畫剪紙能力也很強;第二層教師說出源源自己玩的時候比較專心,只是大家一起玩的時候遇到不如意就動手打人,針對這樣的行為,班里的教師通過和源源下象棋,還買了圖畫書《手不是用來打人的》經常講給源源聽,使得源源漸漸懂得了“打人是不對的行為”。教師來到源源的家里發現源源自己在家玩得很好,建議源源的爸爸媽媽下班休息時親自帶他一起到小區里找小朋友們玩,觀察別的小朋友們都是怎樣一起玩的,慢慢引導源源學會跟小朋友們友好相處。此外,教師建議源源的爸爸媽媽帶著源源一起睡,和源源一起看圖畫書,讓源源感受到來自爸爸媽媽的愛;第三層,教師要肯定源源的媽媽——有耐心、知識豐富,建議源源的媽媽為孩子留出部分的時間,相信源源會表現得越來越好。
2.采用溝通的策略
教師針對不同類型的家長采用不同的策略。比如,面對直爽型的家長,直言相待:“最近發現寶貝在班里欺負別的小朋友”;面對過分溺愛的家長,說話委婉些:“寶貝跟其他小朋友玩的時候自己的想法表達得真清楚,若是遇到困難不哭也能表達出來就好了”;面對不經常見面的家長,先和他們拉家常:“每次都是寶貝的爺爺奶奶接送寶貝,今天見到您可真開心……”;此外,用自己的專業幫助家長答疑解惑。
以孩子把化妝品摔碎為例。
某位孩子的家長說:“昨天我家寶貝想看我的化妝品,我同意了。但是幾分鐘后,我發現孩子把瓶里的液體弄得到處都是,把瓶子也摔碎了,我一生氣就罵了她,她不向我道歉還發脾氣!真把我氣得夠嗆!”
我說:“當您發現自己心愛的化妝品摔碎了,感到心疼我很理解,但寶貝是個自尊心很強的孩子,做錯了事孩子心里也很難過,甚至有些不知所措,面對這樣的情況,您可以說:‘媽媽看到你摔碎了化妝品很傷心,媽媽也有些心疼,不過媽媽更心疼寶貝,來讓媽媽看看你有沒有被傷到?’然后溫柔地親親寶貝,和寶貝一起把摔碎的化妝品打掃干凈。這時寶貝會在您的關愛下從驚嚇的情緒中走出來,也會以愛的形式來回報您并主動道歉。因為作為教師的我能共情到孩子摔碎瓶子時的心理狀態——害怕,所以面對這樣的事,首先要表達自己對孩子的關心,從而讓孩子學會正確地表達自己。當孩子消除了害怕的心理,孩子就會勇于承認錯誤。”
及時整理家訪后的材料可以了解此次家訪是否達到了家訪前的預期目標,而保持追蹤可以便于后期增加其他問題,不斷完善家訪的內容。
除了將家長的建議和想法整理存檔,還在家訪后的每周里主動與家長溝通以了解家長的轉變,并將可以幫助到家長的書投放到流動小書包或將書名推薦到班級群,如,鮑閱《愛的覺醒》中講述了愛孩子最好的方式是家長的自我療愈;李雪《當我遇見一個人》介紹母嬰關系決定孩子的一切關系;李坤珊《讓孩子安心做自己》強調怎樣尊重孩子、幫助孩子認識自己。閱讀這些書可以使家長反思到自身的不足,改變自身的觀念和想法,從而促進幼兒更好發展。
例如,結合家訪后我將《孩子的成長媽媽的修行》這本書推薦給源源媽媽,書中介紹了:媽媽的自我成長才是給孩子最好的愛。源源媽媽看了后說對自己幫助特別大,因為工作的關系缺少對源源的陪伴,使得孩子出現了一些問題,她非常感謝我分享的書,讓她醒悟要關注孩子的童年,多多陪伴孩子。一周后我繼續與源源媽媽面談,了解到源源媽媽將孩子的床放進了自己的房間里,晚上和源源一起看圖畫書,并且在家里還設置了游戲區域。我及時肯定源源媽媽的轉變與重視,并告訴源源媽媽:“源源在幼兒園里特別喜歡看圖畫書《我媽媽》和《我爸爸》,有問題也能主動跟我說,知道控制自己打人的行為了,我也給予了表揚并給源源更多展現自我的機會。”
通過家訪溝通,促使我和家長不斷學習、不斷成長,也使家園配合更加融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