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藥科大學體育部 江蘇 南京 211198)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文化資源,是對本民族文化的歷史見證,做好非遺傳承成為今天“文化強國”戰略目標達成的關鍵手段之一。江蘇省作為文化大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眾多,如何持續的挖掘更多文化遺產,需要做好多方工作。對現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策略剖析,是關鍵所在。研究以此為核心,提出具體、可行的策略。
對當前江蘇省民族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進行分析和實地調查,發現截止到目前,江蘇省內已經公布了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共涉及非遺項目392項,拓展項目138項,其中傳統民族體育類非遺項目為94項。按照區域結構劃分,具體情況如下:其中南京體育類非遺項目16個、無錫10個、徐州11個、常州10個、蘇州8個、南通10個、揚州4個、淮安3個、鎮江7個、宿遷4個、連云港4個、泰州7個。不同的區域分布的差異,也表現出體育類非遺項目的分散性。隨著體育類非遺項目的不斷開發,江蘇省體育類非遺項目的種類將不斷增多,保護和傳承效果將得到強化。可見,江蘇省圍繞傳統民族體育的非遺項目眾多,也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江蘇省內的傳統民族體育文化資源豐富。但從近年來的實際情況出發,圍繞傳統民族體育類非遺項目的保護做的并不好,具體表現為保護力度不足,保護方法缺乏有效性,并且對非遺資源的調查和開發不夠重視。為妥善的解決這些問題,還需要從主觀原因與客觀原因的角度著手,精準定位問題所在,提出優化策略,使得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得到持續優化。
江蘇省傳統民族體育類非遺傳承與發展,面臨一定的問題,這些現實問題的妥善解決成為擺在眼前的難題。在調查和研究中,主要從主觀原因和客觀原因兩個方面著手。
在影響江蘇省傳統民族體育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發展的原因分析上,主觀原因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大眾對非遺傳承與保護的重視度不足。傳統民族體育的發展來自于民間,大眾對民族傳統體育的重視程度和非遺項目的保護的重視對工作推進至關重要。但當前江蘇省內大眾對非遺項目的重視程度不高,通常參與到全民健身運動中也主要是以排舞、群舞等運動形式為主,對傳統民族體育的應用不夠重視;其二,圍繞傳統民族體育的非遺項目保護制度不完善且執行力度有限。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頒布與實施之后,江蘇省圍繞地方實際相繼下發了圍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相關規范和辦法,雖然在保護制度上逐漸走向完善,但具體執行過程受阻,各項各類辦法很難有效落實;其三,保護和傳承方面缺乏系統規劃。對于非遺項目的保護與傳承是一個系統的工程,需要各環節的明確框架支持,但從當前的實際情況來看,江蘇省對傳統民族體育非遺項目的傳承缺少明確的規劃,正處于“摸著石頭過河”的階段,系統性不足,造成從申遺到最后的保護階段,缺乏銜接紐帶,從而折射出的問題就是非遺傳承的有效性受到影響。從主觀原因的分析中,發現這些主觀原因成為擺在非遺傳承面前的主要問題。
在影響江蘇省傳統民族體育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發展的原因分析上,客觀原因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外來體育文化的沖擊。傳統民族體育是民族體育文化的精華,雖然有其獨有的魅力和健身價值,但其在當前的體育文化體系中并不是主流內容,外來體育文化的沖擊持續存在。特別是在推進全民健身運動的今天,人們所選的主要項目就是以西方體育文化產物為主,對本民族的傳統體育項目的重視度不高。在思想觀念上的重視度不高,造成江蘇省民族體育非遺項目的傳承與保護受阻;其二,經費投入力度不足。非遺項目的傳承與保護,需要大量經費的支撐。雖然江蘇省在逐年增加非遺項目的專項保護經費,但從全國的范圍進行綜合評估,江蘇省用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專項保護的經費僅處于中游水平;其三,傳承人斷層。傳統民族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離不開傳承人的支持。結合江蘇省的非遺傳承和保護情況,對傳承人方面并不重視,傳承人保護工作不到位。非遺傳承人是非遺保護工作不可忽視的一環,做好圍繞非遺傳承人的保護工作至關重要。從客觀原因的分析中,這些客觀原因同樣是擺在非遺傳承面前的主要難題。
作為民族體育的發展精華,江蘇省傳統民族體育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發展至關重要。如何更好地實現非遺項目的傳承,挖掘非遺項目的內在價值,還需要準確定位問題所在。在前文的分析中,從主觀原因和客觀原因著手,提出具體、可行的策略與方案,目的是打造完整的傳承與發展框架。從強化宣傳和推廣著手,讓更多人認識體育類非遺項目的核心價值。強化資金保障,以多元形式建立專項發展基金。開拓傳承路徑,通過多元形式讓非遺項目的魅力得以充分展現。并依托保障制度,打造完整的傳承框架。由此可見,江蘇省傳統民族體育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要堅持明確方向,探索發展新思路。
傳統民族體育類非遺項目的傳承和保護已經備受關注,但在江蘇省內,還需要利用多元的平臺完成非遺保護的宣傳,確保從底層強化思想意識形態,成為非遺項目的傳承人,實現非遺資源的有效保護。為此,要從兩個層面切入。一方面,提升民眾的文化自覺意識。在非遺項目的傳承和發展中,民眾是民族傳統體育資源的實踐和傳承者,只有這一群體消除錯誤的思想觀念,避免受到外來體育文化的沖擊,才能夠達成非遺項目的有效保護目標。民眾的文化自覺意識的養成,要通過多元途徑來達成;另一方面,優化宣傳途徑。民族的文化自覺意識的養成,需要多元宣傳渠道發揮作用,當前的現有宣傳體系中,學校宣傳、家庭宣傳、社會宣傳以及網絡宣傳等多元方式,都能夠全面突出江蘇省內傳統民族體育類非遺項目的文化價值與獨特魅力,并利用多元的圍繞非遺傳承和保護的公共文化設施,讓大眾對江蘇省內的非遺項目有一個全新的理解與感知。
傳統民族體育類非遺項目的傳承與發展,對資金保障上有著嚴格的要求,傳統的政府經費投入的情況已經無法滿足實際需求,要努力的拓寬資金的來源渠道,構建多元化的投入機制,以確保非遺傳承的有序展開。一方面,積極引入社會資金。江蘇省內的民族體育類非遺項目的保護和發展,在以政府專項經費投入的基礎之上,也要積極的吸引社會資本的進入,如圍繞傳統民族體育類非遺項目舉辦各類賽事,并設置獎金,吸引大量的社會主體參與其中,為不同隊伍提供贊助,以專業化的發展路徑探尋,豐富非遺傳承的資金儲備;另一方面,打造“生產式”保護模式。在開展傳統民族體育類非遺項目的保護和傳承中,可以另辟蹊徑,以非遺項目與旅游相結合的方法,嘗試以“生產式”的方式來獲取專項發展資金,在資金的保障體系構建中,達成目標。
傳統民族體育非遺傳承路徑,要從多角度著手:其一,家庭傳承。作為非遺項目的傳統傳承方式,家庭傳承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以無錫的花樣石鎖傳承為例,在闞懷金、闞年炳以及闞國祥的代代相傳中,得以延續至今,為非遺項目的保護作出突出貢獻。家庭傳承的方式雖然是一種傳統的傳承模式,但其所展現出的價值不容小覷。這也是一些非遺項目傳承至今的根本方向,做好家庭傳承,是體育類非遺項目傳承的關鍵選擇之一;其二,學校傳承。學校作為教育平臺,利用學校的平臺完成對非遺項目的傳承,使得廣大學生對傳統民族體育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在參與其中感受運動本身的魅力同時,也能夠挖掘其中的精華內核與文化本質,最終使得教學環境得以持續優化,應對外來體育文化的沖擊。學校還要針對非遺項目的核心價值,做好精心篩選,選擇一些能夠融入到學校體育環境中的項目,打造校本課程,讓校本課程的核心功能與價值得以展現,以專業化的發展和人才的培養,體現學校傳承的核心功能;其三,社會傳承方式。在推進“全民健身”運動發展的今天,社會傳承方式備受關注,各類的民間活動的開展,都可以將非遺項目作為主要內容,以這樣的方式擴大社會的影響力,開拓社會傳承路徑。多元的傳承路徑的選擇,需要多方合力,打造多元的傳承空間和傳承方式,要突出傳承的有效性。
傳統民族體育類非遺項目的傳承是一個系統過程,其中所涉及到的各類項目較多。作為民族文化的發展精華,非遺項目內容不斷增多,單單憑借單一的保護模式,很難發揮優質保護的效用。充分利用大數據技術,做好對資源的數字化保護顯得尤為關鍵。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些非遺項目的內容,在傳承人傳承方式的基礎之上,為做好保護還要充分利用現代設備,做好圖片、影像資料的保存,在雙重保險下做好非遺傳承工作,數字化的保護已經成為今天非遺傳承的主要方式。與此同時,在制度層面還需要積極的拓展保護策略,形成保護方案,最終使得全面的制度構建能夠發揮指導效用,對傳統民族體育類非遺項目有著明確的認知,為非遺傳承和保護指明方向。數字化保護和制度健全,成為今天非遺傳承的關鍵點,明確方向,把握側重點,至關重要。
綜上所述,對江蘇省傳統民族體育非遺項目的傳承與發展路徑的探析,要以基本情況調查為基礎,分析影響非遺傳承和保護的主觀和客觀原因,最終目的是保證非遺傳承的價值得到重視,制定可行性的非遺傳承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