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 甘肅 蘭州 730070)
體育品德是體育核心素養的基石,是促進學生終身學習、實現全面發展的基本保障,學校通過知識這一文化載體對學生的品德進行干預,使學生品德得以形成,體育教育作為學校的關鍵一環,對于學生品德的形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一直以來學校體育都在改革探索的路上,為此人們提出了小組教學、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等主要的體育課程教學模式但依然無法很好的解決體育課教學模式單一,德育缺乏一定的實踐形式而最終無法使德育和體育真正的結合起來,盡管國家一直強調德育和體育的結合但是實踐效果卻很差。為此,學者探索出了運動教育模式認為運動教育模式是學生德育培養最有效、最成熟的方式它能夠促進學生體育實踐的道德行為,特別是促進學生社會品質和道德品質的養成效果明顯。因為運動教育模式對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管理能力、責任感、頑強拼搏等品質方面有著深刻的意義,對今后體育教學方案的改革在理論上存在著一定的指導意義。
運動教育模式是美國著名體育學者西登托普基于游戲理論和游戲教育的理論基礎上提出的一種新型課程教學模式。以固定分組、角色扮演為組織形式,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以比賽為主線,充分挖掘比賽的刺激因素,來刺激全體學生對體育運動產生興趣,使全體同學的精力集中到體育動作技能學習中來,提供給不同運動水平的學生真實的、豐富的運動體驗的一種課程與教學模式。經過30多年的發展,已經成為了一種較為成熟的教學模式。我國學者針對國內出現的教學方法落后,教學手段單一等突出問題,對運動教育模式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并將此用于體育課的教學當中,都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運動教育模式的特征包含了5個方面:(1)賽季。通過一個長期的、系統的、以體育比賽為主要目標的一個大單元(不少于20節課)的課程安排使學生全身心投入,深刻感受體育文化;(2)團隊分組。將學生均等分組,使每個學生在不同的小組扮演不同的角色,在組長的帶領下設計屬于本小組的特色小組文化,包括隊名、口號、隊服、活動手冊等,使學生融入角色,融入團隊;(3)比賽。通過充滿競爭性和公平性的正式比賽和最終比賽,使學生的運動技能和競賽精神得以體現;(4)記錄。在整個賽季的比賽中,記錄每場比賽每個運動隊,每個運動員的運動數據,通過數據的反饋使學生了解競賽進展情況、分析競賽、找差距、抓落實,有助于學生養成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精神品質;(5)慶?;顒?。通過頒獎典禮、場地裝飾、宣誓等活動,調動學生的熱情,肯定學生的成績,培養學生的儀式感。
教學目標是關于教學將使學生發生何種變化的明確表述,是指在教學活動中所期待得到的學生的學習結果,起著目標導向作用。整個教學都圍繞著目標展開,學校體育目標就是整個學校體育工作的核心,要想有突破就得從目標著手。體育課程的目的是通過競爭性的、表現性的運動和比賽提高人的品行和能力,以往的體育課程教學要么重視學生運動技能的提高而忽視了體育品德的培養,要么重視學生體育品德的培養而忽視了學生運動能力的提高,將學生運動能力的訓練和體育品格的培養割裂開來,不是一個完整的教學過程,忽視了其學生體育發展的完整性,而由美國體育教育家西登托普提出的運動教育模式則為我們帶來了一個新的思路。它的培養目標是培養有能力的、有教養的和有熱情的運動者。運動教育模式側重于讓學生擁有參與比賽的運動技能和能力,能領會技戰術,能夠適應復雜的運動情景,根據變化制定出解決問題的策略,具有團隊精神和豐富的運動知識,并能理解和尊重運動規則、禮儀和傳統習俗,能夠欣賞運動,積極參與運動,積極繼承和傳播運動文化。有效的避免了傳統的管教式和說教式的體育道德培養的不足,為學生的體育品德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而更加重視學生的人文教化,將體育課上形成的體育素養廣泛的體現在生活實踐當中。
體育運動是一種復雜的社會文化現象,也是一種特殊的游戲形式,是一種真實的社會互動,而這種互動是建立在自愿、自由和主動參與的基礎上的,這樣才能體現運動對學生的教化價值。在運動教育模式中,在教師的規則引領下學生扮演著各自不同的角色,承擔著不同的角色任務,體驗著不同的社會地位。打破了以往教學模式中以教師為主體,學生被動接受的較為形式化和教條化的教學模式以往的教學中,普遍以教師說教的形式來灌輸給學生們該如何做,做什么才是真正的品德,學生無法投入到情景當中去,無法真實的體驗和獲得老師口中所謂的品德教化,對品德概念非常模糊,長此以往,在學生心理形成了一種可有可無、甚至抵抗的情緒體驗。運動教育模式通過直接指導、合作學習和伙伴學習三種方法為一體,進行體育課程設計和教學,學生通過角色扮演,自主學習、自主發現探究和解決問題,進一步強化了合作學習和共同學習的過程,充分體現了學生的自由意志。
體育品德包含了個人層面上超越自我、積極進取的體育精神和遵守規則、誠信自理的體育道德。運動教育實現的途徑之一就是比賽。通過一個賽季的訓練和比賽,運動員訓練、適應、疲勞、恢復再適應,最終通過比賽將運動能力表現出來,在這一過程中運動員在感知和意識的指揮下,有目的、有計劃的主動收集個人和小組在發展中面臨的矛盾和問題,并在教師的指導下自主解決。要想擁有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就必須要求運動員個人能夠擁有積極進取,超越自我的崇高的體育精神。運動競賽最大的特征就是公平競賽。運動教育在保證了公平分組后,要求學生在比賽中要嚴格遵守比賽規則,誠信參賽。在比賽中無一例外,每位運動員都要受規則的約束,不可違規,并且要誠實守信用,拋棄物質和利益的欲望,追求純粹的競賽精神,體育道德,以更為人性化、科學化的教育方式,增強學生的體驗和獲得感,使學生品德的形成更加深刻和長遠。
從運動教育的宏觀培養目標上看,運動教育的目標是培養有能力的運動者、有教養的運動者和有熱情的運動者。受過運動教育的人能夠獲得足夠的運動技能,能夠參與比賽,親身體驗運動帶來的快樂。有教養是指受過運動教育的人要尊重和遵守運動規則,在自愿遵守規則中實現自由意志,同時能夠習得良好的運動禮儀和運動的傳統習俗,對某一項運動有深入領悟,既能扮演好一個參與運動,參與比賽的參與者,也能做好一個在觀眾席文明觀看比賽,欣賞比賽的普通觀眾和運動消費者。每一項運動都有著獨特的歷史,散發著迷人的魅力,又應地區差異性,使體育運動更加熠熠生輝,有熱忱的運動者就是要熱愛體育運動,學習運動背后的文化現象,學習不同地區的運動文化,并能夠感染和熏陶越來越多的人去參與某項體育活動,能夠自愿奉獻時間去繼承、傳播、創新運動文化。從運動教育的個別微觀目標上看:有和其他同學一起共同制定運動策略和管理運動學習的能力;擔任領導角色時有責任感;學習中具有團隊精神;具有欣賞所學習的運動項目儀式和習俗的能力。不論從宏觀目標還是微觀目標來分析,運動教育注重學生對運動文化的全方位學習,不僅要有團隊合作精神、集體榮譽感、責任意識,而且要通過禮儀和運動傳統習俗的學習起到最終的人文教化與社會責任目標。
無論是宏觀還是微觀的角度,運動教育模式在強調了個人的教育價值后最終指向的都是要培養出能夠適應社會的;面向社會的有運動能力和體育素養的、有人文教養的,能夠有終身體育運動意識的文化人和社會人。在為我們向往的高品質的生活保駕護航的同時,最終要服務社會,奉獻社會。
運動教育模式通過公正的比賽有助于學生公平競爭、公平競賽意識的養成,并在比賽中教導他們超越自我、積極進取、永不放棄的體育精神。個人在小組中不同角色體驗和社會地位承擔,使他們真正成為團體的一份子,通過真實的運動體驗來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并且打破了傳統的形式化和教條化的說教的體育品德培養的方式,為學生體育品德的培養創造了一個自由的、良好的環境。同時運動教育是在學生自愿的基礎上實施的,遵循學生的個人意志,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具有堅實的理論基礎和較強的實踐性,為我們的體育教學提供了切實可行的路徑,也為我們的體育教學模式的改進提供了理論與實踐的基礎,但引進來的并不是全部適用于本國的實際情況,它受一定運動項目的限制,因此運用者要充分考慮本土化的問題,在具體的操作實施過程中要首先對運動項目做好評估,選擇可操作性強,能夠帶來更多運動體驗的運動項目,讓參與者能享受更多的運動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