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鳳怡 ,徐月萌 ,楊永紅 ,何成奇 ,魏 全 *
(1.四川大學華西臨床醫學院/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康復醫學中心,四川 成都 610041;2.康復醫學四川省重點實驗室,四川 成都 610041)
目前,我國高等教育康復治療專業以綜合康復治療師(Rehabilitation Therapist,RT)培養為主,在國內開設康復治療本科及專科教育的148所本科院校和250余所專科院校中(截至2019年11月),僅有8所本科院校分專業培養物理治療師(Physical Therapy,PT)及作業治療師(Occupational Therapy,OT),其中,有6所院校的本科課程獲得世界物理治療聯盟(World Confederation for Physical Therapy,WCPT)認證,5 所院校被世界作業治療師聯盟(World Federation of Occupational Therapists,WFOT)認證[1-3]。四川大學華西臨床醫學院于1997年在醫學技術專業設立國內第一個培養康復治療師的康復治療學本科專業,自2008年起,物理治療、作業治療、假肢矯形3個專業分方向進行人才培養,2014年,3個專業分別通過世界物理治療聯盟、世界作業治療師聯盟、國際假肢矯形學會(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Prosthetics and Orthotics,ISPO)的專業課程認證,成為國內第一個同時被三個國際組織認證課程的康復治療本科教育機構[4]。
為了培養與國際接軌的創新型、應用型復合康復治療人才,改變常規本科教學模式勢在必行[5]。康復治療專業本科教學目標是培養合格的臨床康復治療人才,專業知識學習與操作技能訓練并重,具備良好的團隊協作精神及較強的科研創新能力。為了推動科研成果轉化,進而實現人才培養質量提升,華西康復醫學院針對本科生開展了一系列科研訓練,探索如何構建符合當代本科康復治療高等教育特點的科研訓練教學體系。
本科低年級的康復治療課程實踐機會有限,課堂教學是最常見的教學形式。要想讓學生盡快認識所學專業及未來職業,做好職業規劃,不浪費寶貴的在校時間,就應在課堂教學中融入科研思維培養,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提高學生專業興趣及學習主動性。一方面,在課程學習階段設置醫學科研相關課程,如循證醫學、流行病學、醫學統計學及專門為康復治療專業設置的科研方法論等,要求學生掌握最基本的科研方法和工具。另一方面,在課堂教學中通過提問—討論、質疑—發現、引導—研究、指導—自學等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PBL)[6],豐富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教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科研思維,增強科研意識。
提出問題是科研能力的基礎,增強自主學習意識是使學習型教育轉向創造型教育的關鍵[7]。通過多樣的課堂教學形式,如翻轉課堂、學生授課、角色扮演、小組討論、主題辯論、文獻分享等,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和學習積極性。利用團隊合作、小組分工等形式提高學生查閱文獻、評價研究、解析文獻等查證技能,培養學生團隊協作精神。課堂教學中摒棄過去的空洞說教式教育,將知識輸出式教育轉變為探究式學習,啟發學生思維,提高學生科研素養,做到“授之以漁”。
康復治療專業的本科臨床實踐包括臨床見習及臨床實習,注重從臨床出發,解決實際問題。帶教教師除了傳授康復專業知識外,還應從臨床出發培養康復治療專業本科生的科研思維及創新思維能力,為其今后開展臨床服務與科研工作打下良好基礎。在前期系統學習循證醫學、流行病學、醫學統計學及科研方法論等課程的基礎上,于平時制定臨床決策、實施臨床操作時,查證、用證。將科研思維融入臨床思維培養,使科研技能助力臨床技能提升,在臨床實踐中探究、批判地看待每一種治療方法、每一項操作技術。
學生可參加臨床帶教教師的科研項目,或者在教師指導下開展自己感興趣的個性化課題研究,關注本專業最新進展。這不僅有利于學生科研思維培養,而且有助于加深學生對當前臨床問題的認識,是富有創造性的學習。
臨床醫學院、康復醫學院教師均為醫院職工,教職工將臨床與科研并重,不斷提高自身科研水平。學院和科室定期組織科研指導教師進行相關培訓,或到其他高校學習,旨在培養一支科研能力強、專業素養高的康復治療學師資隊伍。臨床帶教教師在交班、查房、實踐指導、授課、病例討論時均從當前最佳循證角度出發;科研指導教師嚴謹專業,為學生科研實踐提供有力支撐。
科學的思維、過硬的能力是我們對學生的期望,通過科研訓練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研精神和務實嚴謹的科研態度十分重要。教師要以身作則,幫助學生形成堅持不懈、勇于創新、精益求精的精神,使其終身受益。
在理論學習和臨床實習期間,華西康復醫學院聯合康復醫學中心為學生提供的科研資源和開展的科研能力訓練有助于學生提升臨床能力。例如,確立本科生導師,以便學生在遇到臨床或科研相關問題時能與教師直接交流;科室內定期開展科研講座,讓學生參加院內外專家講座,培養學生創新思維,提高科研能力;開放公共實驗室,鼓勵學生閑暇時間利用實驗室資源動手操作;組織小組學習和討論,學生以團隊為單位討論各自在臨床上遇到的問題與解決的方法,分享經驗;向本科實習生提供一定的科研項目入組名額,讓學生了解課題申報流程,學習書寫綜述等。
同時,整合學院資源,聯合不同科室及學院,鼓勵和指導學生以團隊形式參與大學生創新競賽,申報大學生創新訓練計劃項目。支持學生參加國內外學術會議,在撰稿及投稿過程中給予指導。一系列的科研訓練活動不僅提高了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和熱情,培養了其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能力,還使學生具備敏銳的學術嗅覺,全方位提高其創新和實踐能力。
2013年,康復治療學專業本科生自發組織創辦了學生社團——四川大學華西康復科研發展協會,通過專題講座、讀書報告會、小組討論、茶話會、大學生創新計劃申報等方式,讓學生與教師積極溝通,并針對不同年級學生的特點給予科研訓練。2012—2018年,康復治療專業本科生申報獲批大學生創新計劃項目共41項,以第一作者發表中國科技核心期刊論文10余篇,SCI論文3篇;學生社團多次獲得四川大學四星社團及華西臨床醫學院優秀學術型社團榮譽,多位指導教師被評為優秀指導教師。
以學生為主體的科研社團不僅可以激發學生主觀能動性,培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能力,而且使科研精神薪火相傳。
無論是培養創新型人才還是臨床應用型人才,學生的科研思維培養及科研能力訓練都必不可少,這就對我國康復治療專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教學、科研”三者結合,有益于專業培養與現實需求無縫對接。將科研型教學融入課程建設,通過一系列教學改革措施,整合教學資源,推動科研成果轉化,形成科研訓練教學體系,最終實現本科階段康復治療專業高質量人才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