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麗文
(湖南工業大學體育學院 湖南 株洲 410073)
農民體育健身工程是農民體育發展的物質基礎,是全面落實全民健身戰略、推動健康中國建設的重要舉措。本文以16家中文體育類核心期刊為檢索范圍,以“農民體育健身工程或農村體育健身工程”為篇名,共檢索41篇論文。其研究主要集中于:農民體育健身工程的價值,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實施現狀與效果,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實施的因素,農民體育健身工程發展策略。匯整上述研究成果進行整理和分析,對加快我國農民體育健身工程的研究和發展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微觀價值指農民體育健身工程給農民和農民生活帶來的價值。顧民杰指出,農民體育健身工程的基本功能是增強農村居民體質健康、身心健康與生命質量。王明立認為,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建設理念應體現“以農民為本”,其價值是提高農村居民的體育消費意識,以鄉村體育為契機促進人際關系的和諧發展。邰崇禧認為,農民體育健身工程能夠促進農村居民體育人口的增長與體育骨干的培養。
中觀價值是指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對鄉村建設的價值。王明立等學者認為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增加了農村體育健身活動資源,豐富了鄉村體育娛樂文化生活。許月云、許紅峰認為工程的建設將為農村體育的發展提供歷史機遇和現實條件,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有效手段。學者們對農民體育健身工程中觀價值的研究大多表現在“工程”對農村風貌的改變、農村體育事業的發展。
宏觀價值是指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對社會、國家建設的價值。張傳義、任保國認為農民體育健身工程是構建全民健身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能維護社會的安定團結。關博、董新秋也有類似的觀點,他們認為實施農民體育健身工程是科學發展的需要。趙勝國等學者認為全面實施與推進農民體育健身工程能夠進一步落實全民健身計劃,能為實現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邁進夯實基礎。
陳星潭、徐永峰研究發現,廣東省在2010年已經有67.8%的行政村建成了農民體育健身工程。雍明等學者調研發現江蘇太湖區域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已得到普遍實施。劉志敏、丁振峰的研究表明:河南省2006年在全省順利完成了570個行政村;2009年1月湖北省全省覆蓋率24%。趙勝國等學者研究發現安徽省2006年就在全省17個市、340個行政村開展了試點工作。孟凡杰等研究發現河南省在實施“工程”的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出現了“農民體育健身大院”這一新鮮事物。
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實施效果主要表現在農民群眾對“工程”的認知程度、滿意度。陳星潭、徐永峰的調研結果表明廣東省的農民對“工程”的認知達到較高水平。陳章玉、張志揚的調查結果表明福建省超過半數的農民群眾對“工程”有一定程度的認知。趙勝國等研究發現安徽省實施效果非常好,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在福建農村幾乎家喻戶曉、深得人心。陳鑫的研究表明超過七成的陜西農民群眾認為“工程”的實施提高了他們參與體育鍛煉的意識,農民群眾滿意度較高。
(1)場地閑置、器材使用率低。
周健生、馬勇、雷剛在對湘南農民體育健身工程的調研中發現“工程”存在體育內容遠離村落農民實際,現代體育項目在村落體育中境遇慘淡。趙勝國等也在調研中發現僅有6.7%的農民閑暇時間會參與體育活動,表明場地實際利用率并不高。雍明等研究發現“工程”開展效果非常好的江蘇也存在農民群眾參與體育鍛煉的意愿不高導致場地大部分時間被閑置的問題。
(2)管理與指導不到位。
陳鑫在對陜西省的研究中發現“工程”存在管理制度缺失和不完善、專職管理人員配備不完整、組織指導不足等問題。許月云、許紅峰調研發現“工程”缺少監管、缺少體育組織、缺少體育骨干培養和配置。王智慧等也提出“工程”存在農村體育社會指導員分布不均,專業技術水平參差不齊的問題。
(3)區域發展不均衡。
關博、董新秋研究發現“工程”開展情況東部地區要明顯好于中西部,沿海區域高于內陸區域,經濟發達地區要明顯好于經濟欠發達地區。他們以北京市和河南省為例比較佐證了這一觀點。劉志敏、丁振峰對全國各省農民體育健身工程的數量、投入資金等進行了比較研究,我們不難看出結論與關博、董新秋的基本一致。
關博、董新秋認為經濟發展、生活富裕是實施農民體育健身工程的前提條件,投資力度決定“工程”的實施效果。雍明等學者也提到:新農村建設需要政府投入大量的資金,持續開展“工程”所需要的宣傳引導、場地維護與擴建等運轉經費,政府和村委會的資金供給遠遠不能滿足。
關博、董新秋的研究從農民受教育程度的角度出發,認為農民群眾受教育的程度影響其體育鍛煉的意識。袁文惠也認可農民群眾的體育意識會影響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實施效果這一觀點。學者們已有的研究表明,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實施效果受農民群眾的體育鍛煉意識的影響非常大。
呂高飛、成民鐸認為以“場地設施為先頭,組織建設緊跟進”為戰略方針,才能推進農村體育事業的發展。關博、董新秋也認可農村體育組織的重要作用,他們還提出了“農村體育指導員”這一說法,認為農村體育指導員不僅是體育主管部門聯系群眾的“橋梁與紐帶”。在2006年以來,全國各地已基本解決農村體育活動的場地和設施的問題,但是因為缺乏體育組織的管理和帶領,所以農村體育場地和設施并沒有被有效利用。
平永忠、任玉勇專門就鄉鎮政府在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實施中的功能缺失及對策進行了探討,他們認為要加強鄉鎮政府在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實施中的主導作用,構建鄉鎮政府在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實施中的公共體育服務供給制度。趙勝國等學者也肯定了政府在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實施中的重要地位,他們提出要合理定位政府部門的職能,在農民體育健身工程的實施中做出相應的調整。專家學者們的研究表明,各級政府在推動農民體育健身工程的發展和實施的過程中所起的作用非常大,是否對“工程”足夠重視,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我國農民體育健身工程發展的好壞。
在資金的投放上,趙勝國等學者認為既要利用企業的力量,又要利用事業單位和個人的力量,促使農民體育健身工程的投資模式豐富多樣。劉志敏等學者也從資金來源的角度提出要充分利用和開發本地區的現有體育資源。曾慶旋等建議可以通過廣告贊助以及稅費優惠的形式吸引一些有實力的廠商慷慨解囊。在組織管理上,趙勝國等提出既要調動各級政府的積極性,又要發動非政府型的各種民間組織。劉志敏等也認為除了政府的力量,還要依靠社會團體等多方參與。
個人方面,王明立等主張對農民群眾進行現代體育健身教育和培養,普及農村體育活動的開展,將農民的興趣引導到現代生活和體育休閑活動方式中去。劉志敏、丁振峰也提出要幫助農民群眾樹立現代的體育觀念,增強農民群眾的體育意識。曾慶旋等學者主張關注民生,增加農民收入,激發農民融入農民體育健身工程的實施。
(1)缺乏理論性研究。作者梳理了當前關于農民體育健身工程的文獻,發現關于“工程”的理論性研究幾乎沒有;(2)研究方法單一。當前對于我國農民體育健身工程開展的現狀和效果研究大都采用問卷調查法,很少用到實地調研法和實驗研究法;(3)研究內容不夠深入。當前對農民體育健身工程的發展現狀和效果的研究大都停留在對“工程”的數量、資金投入的調研結果進行闡述,而對于“工程”的質量、后續的發展情況、對農民群眾體質和健康的影響程度很少有學者去深入研究;(4)發展策略研究實操性不強。目前對我國農民體育健身工程發展策略的研究大同小異,比較宏觀,泛泛而談,言之有理,但是實操性不強,無法真正指導農民體育健身工程的改革和發展。
(1)加強理論性的研究。理論研究是應用研究的基礎,如果沒有理論的不斷發展和創新,解決具體問題的策略研究就會失去科學依據;(2)側重研究方法創新。作者認為在對各地農村體育場地和設施的建設現狀、農民群眾參與健身鍛煉的實際情況進行研究時,應該深入現場進行實地考察、訪談;(3)注重效率、效果研究。作者認為后續可以從農村體育場地和設施的使用率、農民群眾的實際鍛煉情況、村民的體質和健康程度的變化來研究“工程”的實施效果;(4)強調政策導向研究。作者認為政府主導和管理以及政府職能的轉變是影響“工程”發展的第一要素,后續研究應該強調政府職能和政策導向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