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環榮仙 吳慧麗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幼兒的發展依賴于生存的環境,幼兒每時每刻都在與環境發生交流,環境是幼兒發展的資源,幼兒只有與環境的交互作用,才能獲得發展。”幼兒園環境如果只具有欣賞價值,不能與幼兒互動,就無法發揮出它的教育價值,不能引發幼兒對問題的思考與探究欲望,更不能引導幼兒通過探索和操作來建構經驗。因此,教師只有為幼兒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才能為幼兒園園本課程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幼兒園戶外環境具有豐富、具體、形象、生動的特點,是構成幼兒園課程發展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個能讓幼兒與自然界充分接觸的活動中心,它能極大地激發幼兒探索和認知的興趣。
我園戶外主要有四大區域:宜健園、宜趣園、宜植園和宜果園。在生態養殖區“宜趣園”內,散養了雞、鴨、鵝、兔子和孔雀;在勞作體驗區“宜植園”內,種植了各種瓜果蔬菜;在綠化觀賞“宜果園”內,種植了各種果樹;在體育運動“宜健園”內,提供了大量大、中、小型體育運動器械。當幼兒們開展戶外活動或散步時,可到“宜健園”里走一走,到“宜果園”里品一品,在“宜趣園”里樂一樂。在這些環境資源的基礎上,我們生成了很多有趣的主題課程,如《孔雀駕到》《你好!小鴨》《探秘綠水缸》《枇杷熟了》《好吃的桂花蜜》《小兔搬家》等。
教師要注重班級環境的創設,為幼兒設計一個健康的、舒適的、生動的教育環境,進而實現環境與課程的有效融合。
1.貼近生活,讓課程生動起來
幼兒園課程的開展離不開幼兒的生活經驗。我園以主題活動為課程進行的主要方式。在主題課程開展初期,我們會要求班級教師對幼兒進行主題生活經驗的調查和梳理,最終確定主題活動的脈絡。在活動開展的過程中,要求教師將收集到的信息呈現在班級環境中,激發幼兒對課程的興趣,從而激發幼兒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幼兒獲得更好的發展。
2.搭建平臺,和主題墻互動起來
要充分發揮班級主題墻的互動功能。主題墻既能體現課程開展的過程,又能呈現幼兒參與整個主題活動的學習經歷。在主題墻的創設中,教師應不斷追隨幼兒的腳步,呈現課程動態;要關注主題課程記錄,賦予主題更多的學習功能;要能啟發幼兒思考和討論,令其成為幼兒交流的載體。創設富于變化、利于互動、便于交往、樂于體驗的主題墻環境,充分發揮其第二教育環境的功能。
陳鶴琴先生說過:“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我們身邊的自然資源豐富多彩,可以很好地為我們的課程服務。幼兒園除了應利用好園內的課程資源,也應注意到園所周邊的資源。
我園周邊有小學、超市、醫院、丁崗老街、花鳥市場、植物園、心湖公園等資源。獨特的自然條件和豐富的社會資源為我們提供了充足的教育資源。例如,春秋兩季,大自然為我們呈現了一個五彩斑斕的世界,我們可以帶領幼兒一起帶上小畫板,走出幼兒園,和大自然親密接觸,引導幼兒在感受美景的過程中,記錄下精彩的瞬間;還可以帶領幼兒去丁崗老街、小學、銀行等場所進行社會實踐活動。
幼兒的學習過程是循序漸進的,是在與環境和材料的互動中完成的。主題教學、區域游戲和項目活動等是幼兒園開展課程的主要方式。教師要學會用正確的方式記錄幼兒的課程活動進程,讓環境成為一種最佳的“記錄方式”。
每一個主題環境呈現的都是一個有序的整體,用繪畫、手工、搭建、數學認知、語言表達等方式進行呈現。例如,在每一個主題課程開展初期,教師和幼兒一起收集與活動相關的圖片、文字和照片等,并以多種多樣的形式展現出來,形成初步的支架性環境;在主題活動進程中,教師會引導幼兒通過與墻飾互動、制作主題板、作品展示、游戲打卡等形式將學習過程完整地呈現出來。
區域游戲的內容是跟隨主題課程的發展而發展的,不同主題的學習內容都可以滲透在區域游戲之中。為此,區域環境的創設和材料的投放,需要依據課程主題進行。
1.區域材料與主題結合
區域游戲材料是環境的一部分,班級中需要設置既相對獨立又互相貫通的區域空間,并根據區域的功能提供不同的操作材料,以激發幼兒與材料互動的興趣,促使其在操作材料的過程中跨越區域的界限,創造更多的可能性。材料投放可結合主題課程,也可將課程延伸的學習內容和區域結合起來。例如,在“枇杷熟了”這個主題活動中,在生活區可以提供成熟的枇杷果實供幼兒剝皮、品嘗;在益智區可以用枇杷核、枇杷葉進行相關的數學活動;在科學區可以用枇杷核進行種植試驗;還可以帶領幼兒到戶外對枇杷進行寫生等活動。
2.支架性環境與材料互動
區域活動的教育功能主要是通過幼兒與活動材料的互動來實現的,創設“支架性”環境,在材料投放時預設一定的教育目標,是提升區域活動環境創設質量的重要策略。
創設“支架性”環境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在區域中提供適合該主題的工具書。工具書在區域中可以發揮橋梁作用,幼兒在遇到困難時可求助工具書來解決問題。例如,在美工區,教師可以提供幾本關于色彩運用和折紙步驟的圖書;在科學區,根據主題可以提供有關電力、磁力等科學探究的圖書。二是將實際操作步驟拍成照片展示在區域的顯眼處。例如,當幼兒在建構區借助教師提供的積木和輔助材料練習建構技能時,由于缺乏一定的支架,往往只能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建構。當遇到困難時,常常會停滯不前或者改變預設的建構目標。這時,教師可以提供建構技能的圖示和建構設計版圖,并根據主題的內容更換圖片,激發幼兒探索更高的建構技能。
3.留白空間與智慧碰撞
在幼兒園的環境創設中,適當利用墻面、區角等留白空間可為幼兒提供恰當的展示智慧的平臺,可有效激發幼兒的自信心,使其獲得成功的體驗。例如,在美工區中提供作品展板,讓幼兒可以將作品展示在墻面的留白處;在閱讀區,提供留白的故事底板和人物材料,能激發幼兒創編出五花八門的故事情節。
留白可以讓幼兒變被動為主動,變無意為有意;留白可以使教師變幕前為幕后,從而有效激發幼兒主動參與課程實施的積極性。
瑞吉歐教育體系支持由環境生成課程,課程主題來源于幼兒與環境的互動作用。教師可通過鼓勵幼兒參與環境的創設,充分體現環境的教育性、互動性、參與性和過程性,不斷激發幼兒內在的學習動機,實現“環境”與幼兒的不斷“對話”。
幼兒園的環境是為幼兒服務的,應該將幼兒的意見和建議作為參考并進行優化。而幼兒在參與環境創設的過程中,又會進行思考和討論,為主題課程和項目活動提供有力支撐。例如,在課程故事《小兔搬家》中,由于幼兒目睹了原來兔子窩的種種不適(低矮、潮濕、陰暗等),展開了以“給小兔子搬家”為主題的集體討論,并進行了選址、房屋設計、喂養等一系列活動,最終成功幫助小兔子搬了新家。再如,幼兒園新買了手搖水車,幼兒在觀察的基礎上在班級科學區進行探究,并成功制作了各種形式的水車模型,進而對科學研究產生了更加濃厚的興趣。
幼兒園區域活動主要是為幼兒提供動手動腦的機會,但區域活動的有效開展依舊離不開幼兒與環境和教師的互動。在與環境和教師的互動中,幼兒的積極參與不僅能使主題課程更深入地開展下去,還能使環境變得豐富、充實;在與環境和教師的互動中,幼兒不僅獲得了認知、情感、態度和行為的發展,也增加了同伴與環境之間的互動。
“環境即課程”。我們要科學地創設環境,讓課程價值在幼兒與環境的互動中得到實現。在環境創設中,應讓更多的幼兒參與進來,展現自我空間、探求知識陣地,適宜地滿足幼兒的發展需求,留下幼兒成長的足跡。我們將在今后的教育實踐中不斷研究和探索,努力為幼兒創設支架性的環境,充分發揮環境創設在課程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