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德育研究中心 王 亮
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提出要把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并提出要根據各學段特點,在大中小學設立勞動教育必修課程,系統加強勞動教育。勞動教育將同數學、語文、英語等科目一樣,成為大中小學生的必修課。勞動教育日益成為大家關注的熱點。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勞動推動社會歷史進步,是人作為人之最本質最顯著的特征。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離開勞動,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勞動教育具有塑造健全人格、磨煉頑強意志、錘煉高尚品格的重要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說,新時代弘揚勞動精神、加強勞動教育、重申勞動價值,是對勞動教育本質認識的回歸。然而,目前我國各學段的勞動教育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從主觀層面的原因來說,對勞動意義的認識不到位、不深刻;從現實層面來看,有很多限制因素,如學制、學時、考試制度等,因此,勞動教育在各大中小學的深入開展,需要持續不斷地改革。
勞動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高。與德智體美相比,勞動教育常常被淡化、弱化。學校對勞動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高,認知簡單化,在開展勞動教育課程時常常處于“口號喊得響,實際做得少”的境地。有些學校因為學生外出安全等問題,甚至取消開展勞動教育實踐活動。
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不正確。有些學校把勞動作為一種懲罰的手段,讓犯了錯誤的學生參加勞動,比如,不遵守課堂紀律,罰掃教室一天;不按時完成作業,罰掃清潔區一天;遲到,罰倒垃圾一次;衛生值日不合格,罰打掃教室一個星期等。這種以勞代罰的現象,不利于開展勞動教育和培養學生正確的勞動觀念。把勞動當成一種懲罰的手段,從心理學刺激反應模式原理來看,只能讓學生從內心深處產生對勞動的厭惡和拒絕,不利于學生樹立“勞動光榮”的觀念。
校內勞動教育資源較為單一。農村地區學校有從事農業生產的資源優勢,但對其他職業勞動認識較少,接觸不多。城市地區學校校區土地使用緊張,部分學校開辟小農場,種菜、種花、搞養殖,但大部分學校沒有開展農業勞動的條件,對工業企業的參觀少之又少,更不用說讓學生做系統性的體驗和考察。
勞動教育師資隊伍較弱。勞動教育的實施需要專業的師資隊伍做保障,目前大部分學校勞動教育課程任教教師是由其他學科教師、班主任兼任,基本沒有配置專門的勞動教育課程任教教師,更沒有專業的勞動教育師資隊伍。很多勞動教育課程教師沒有經過專業的培訓,缺少定期的勞動教育課程研討和跨區域交流活動,勞動教育課程很多處于表層狀態。
家庭對學生勞動教育的缺失。部分家長專注于學生的學業成績,認為學生現階段主要任務是提高學習能力,忽視對其勞動習慣的培養,加之缺乏科學的教育方式,過分溺愛孩子,導致很多青少年中出現不珍惜勞動成果、不想勞動、不會勞動的現象。家長是學生的第一任教師,家庭是學生成長的搖籃,家庭對勞動教育的忽視,很大程度上制約著勞動教育的順利實施。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歸根到底需要我們一代又一代人的辛勤勞動和智慧創造。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在青少年中樹立正確的勞動思想,教育引導學生熱愛勞動,尊重勞動,需要全社會重視勞動教育。
提高對勞動教育的內涵認識。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勞動是一切成功的必經之路。新時代的勞動教育具有綜合性和實踐性的特點,教育部門要克服重智育、輕勞動教育的發展頑疾,深入挖掘勞動教育的內涵,提高思想認識,努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教育體系,積極探索具有中國特色和河北特點的勞動教育模式,創新體制機制,注重教育實效,實現知行合一,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科學規劃勞動課程。一是學校勞動教育的課程設置要符合中小學生發展規律。在小學階段,學生還不具備獨立的生活能力,學校可以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鼓勵學生多參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和學校勞動等,學校課程可貼近日常生活,在生活中挖掘課程素材。中學階段的學生進入青春期,需要經過勞動的淬煉,磨礪他們的意志,培養他們的抗挫力和堅忍不拔的品格,學??梢詣撛鞐l件讓學生走出校園,參與到社會活動中去,如到敬老院或田間地頭參加勞動,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勞動觀。二是體現新時代勞動教育綜合性和實踐性的特點。學校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和自主性,讓學生參與、組織、策劃到勞動實踐活動中,而不是被動地接受。學生在自主參與、組織、策劃、協調勞動實踐活動中,實現有所思、有所得、有所進步。三是積極探索具有當地特點的勞動教育模式。各地、各學??筛鶕镜貙嶋H,在地方課程、校本課程中安排勞動教育專題,形成體現地方和學校特色的勞動教育課程。探索區域內學校間聯合開展勞動教育的新模式,促進學校間的資源互補和人員溝通,增進學校與科研院所間的互動交流。同時引導高校發揮自身特長,提供勞動教育場所和智力支持,為中小學勞動教育注入活力。
強化勞動教育專業師資團隊建設。學校教育不是一個單純的個體,而是一個綜合素質培養的過程,需要配備專業的教師隊伍,勞動教育也不例外。打造勞動教育復合型、雙師型師資隊伍,需要各高校加強與勞動教育高度關聯的學科建設,強化擅長勞動教育專業的師范類人才培養。各中小學應不斷通過培訓、召開座談會、經驗交流會等方式進行勞動教育師資隊伍建設,提升教師的專業化水平。
形成學校、家庭、社會三方合力。一是發揮家庭在勞動教育中的基礎作用。家長們可以抓住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的勞動實踐機會,鼓勵孩子自覺參與,堅持不懈進行勞動,樹立崇尚勞動的家風。家庭勞動教育與學校勞動教育實現工作互動,成果共享。二是學校要組織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研學實踐和志愿服務,廣泛參加校園衛生保潔、綠化美化,積極舉辦以勞動教育為主題的班團隊會、勞模報告會、手工勞技展演、科技創新競賽等活動,豐富學生勞動體驗。三是積極協調農場、工廠、企業、科研等單位在政策允許的范圍內開放實踐場所,建立健全開放共享機制,支持學校組織學生參與生產勞動和新型服務性勞動,使學生與普通勞動者一起經歷勞動過程,在勞動中培樹新時代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