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高郵市湯莊鎮甸垛初級中學 吳士榮
語文課堂中倡導以學生為主導展開實際教學,在課堂教學階段教師應該重點考慮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初中生語文問題的提出與語文教學水平之間密不可分,教師的正確引導對于學生問題能力的養成起著快速促進的作用。教師進行教學的關注點應從注重問題、解決過程轉移到注重問題、提出過程中來。學生只有在領會語文知識、提出語文相關問題的基礎上,才能學會舉一反三,不斷地提升語文問題素養。
初中學習過程中,學生會學到很多關于散文、古詩、小說等體裁的文章。學生在理解這些文章時,要注重對于知識的積累,利用恰當的整理總結來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比如在進行七年級上冊“人生之舟”這一模塊的課文學習中,可以將四篇文章綜合學習。初中生在學習《紀念白求恩》這一課時,重點在于從課文中去體會到白求恩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和對技術精益求精的國際精神。學生應該在閱讀課文之后,搜集白求恩的相關資料,來思考白求恩有哪些輝煌成就,以及白求恩的精神是在哪些方面體現出來的。對于《誡子書》的學習,初中生可以總結利用《紀念白求恩》中的方法來提出關于諸葛亮寫作此文的問題。學生可以把這兩篇文章進行對比,雖然作者的時代不同,但是文章中所寫人物有著共同的奉獻精神。在對文章的比對整理中,去發現作者是用怎樣的敘事手法來展現人物精神,去發現作者運用怎樣的思路去描寫人物事跡。學生在學習《土地的誓言》時,應多多搜集關于作者端木蕻良的文章。通過閱讀文章中的語句“狐仙姑深夜的讕語,原野上怪誕的狂風”,引發這段語句是否存在不夠簡潔凝練,需要進行二次修改的問題。以及學生在閱讀課文中對東北地區的描述時,應積極地去思考哪些詞語用來形容東北地區最合適。語文學習不只是機械背誦的過程,更多的是邊閱讀邊思考,提出問題。學生正確提出問題的過程,實際上是對于教材內容的深度理解與吸收。
初中生在進行綜合學習課程中,應在實踐中不斷地去思索語文學習的思路,在創造問題的過程中去吸收語文知識。比如初中生在學習《再塑生命的人》,應該主動去了解關于作者海倫?凱勒的身份背景。初中生可以親身模仿作者的身份,假設自己在盲人身份下如何去生活、學習。學生在進行模擬實踐之后,針對海倫凱勒的自身經歷來思考作者寫作的心情。或者鼓勵學生積極參加閱讀分享會,讓學生主動準備同類小說或散文的閱讀分享,學生針對自己所學的文章進行提問。比如分享宗璞所寫的《紫藤蘿瀑布》,可以提問課文中運用了哪些手法去寫作,以及文章背后是在表達什么樣的感情。分享會的學生可以互相討論該篇文章的寫作背景,體會作者寫出“花和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幸”的內涵深意。再者,學生可以展開對于外國詩歌的比較閱讀,從閱讀分享中提出問題。比如對于《假如生活欺騙了你》和《未選擇的路》兩篇文章,學生可進行有感情的朗讀,再進行對比了解兩篇文章的共同之處。學生嘗試對于兩篇文章中表達情感的不同點以及敘事手法的相同之處提出問題,以此來掃清學習障礙,促進教學目標的養成。
學習語文應學會觀察思考、提出問題、科學地猜想與假設,學習分析語文寫作的思路。例如學生在鑒賞古詩詞的過程中,對于李白的《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應弄懂作者寫作的背景。學生在閱讀到“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這句詩時,應該認真思考楊花落盡的凄涼景象象征作者處在怎樣的感情境界中。通過關注詩中所寫“子規”“明月”“風”等意象,來思考關于李白所表達的感情是多么深沉。初中教師可以利用詩中“明月”等意象,來提問學生關于作者的寫作手法和其中的心情,以此來不斷地深化學生對于這首詩的思考。又如,學生在參與《葉圣陶先生二三事》的學習時,教師應先讓學生略讀課文,然后快速捕捉到閱讀重點,學生對此提出有效問題。學生通過對于葉圣陶先生事件的閱讀,來思考課文的寫作特點和葉圣陶先生的美好品德。學生應先理清楚作者的寫作思路,第1段是葉先生去世作者內心的傷痛,第2段是贊揚葉先生的良好品德,第3-5段是描寫葉老先生寬以待人的場景,第6-8段是葉圣陶先生律己嚴的一面,第9段是葉圣陶先生律己嚴的一面。初中生通過理清文章的寫作思路,來尋找“心里立刻罩上雙層的悲哀”的深層意義,理解葉圣陶先生的語文主張。
總之,教師應該在保證課堂質量的基礎上來督促加強學生的語文素養,尤其是語文問題素養。因為提出問題是深度解釋文本內容的初始階段,學生可以順著問題發現語文學習的樂趣,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在提高語文問題素養的基礎上學會自主思考、獨立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