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昆山市愛心學校 歸芳芳
陶行知先生說:“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禽獸不如人,過在不會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人力勝天工,只在每事問。”可見他非常注重提問及講究提問技巧。適時、適度、科學、有效、切合實際地提問能啟迪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情感、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1.伺“機”而問。陶行知先生四顆糖果教育學生的故事無人不知,他約學生談話的時機把握得很好,叫學生放學后到校長室,讓他有反省的時間,而又沒有延遲太久,把四顆糖用在了恰當的時機和恰當的位置上,體現了教育的適時性和及時性。在培智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也應抓住提問的最佳時機,伺“機”而問。如《有趣的臉》中,教師出示圖片,準備給學生講關于臉部的特征時,下面的學生已經發笑了,教師伺“機”提問:“你覺得哪里好笑?”學生眾說紛紜,在提問、討論中學生發現了這些有趣的臉的特征。
2.有“的”而問。陶行知先生說:“導師須是一個火把兩頭燒,要把小孩的熱心燒滾,使個個小孩都愿做小先生,不再做守知奴。”培智語文課堂提問要問到關鍵處,問到點子上,把學生的熱心“燒滾”。如一堂禮貌用語課,教師提問:“早上見到老師要說什么?”“放學回家要對老師說什么?”“別人幫助了你,你該怎么說?”“不小心弄壞了別人的東西,你又該怎么說?”等,讓學生掌握如何使用禮貌用語。教師的提問一定要有針對性,起到一針見血的效果。
3.表達清楚。陶行知先生說:“我們要跟老百姓學習,學習人民的語言、情感、美德,努力發現他們的問題、困苦。”培智學校的學生語言理解能力弱,作為教師就要學習他們的語言特點與他們溝通,在提問時教師的語言要清楚、明確、簡練。如《有趣的跳跳糖》中,教師往學生的嘴里喂了跳跳糖,提問:“跳跳糖在嘴里是怎樣的?”教師意圖要學生說出跳跳糖在嘴里跳,可沒人回答,教師把問題改成:“跳跳糖在嘴里干什么呀?”這種比較具體、口語化的語言,學生就容易理解,就能說出跳跳糖在嘴巴里跳。
1.梯度設問,難易適度。陶行知先生看見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問了孩子們好多問題,在層層遞進的問題中孩子們認識了蜻蜓并自覺放飛了蜻蜓。培智語文課堂也一樣,教師可把難問題分解成易理解的小問題,把大問題分解成一組小問題,層層深入、環環相扣地提問,逐步引導學生的思維向縱深發展。如《秋天到》中,教師提問:“秋天到了,會有什么變化?”課堂沉默,可把問題具體化、縮小化,提問:“秋天到了,馬路邊的樹葉有什么變化?”“果園里的蘋果有什么變化?”“田野里的棉花有什么變化?”等打開學生的思路,課堂上一下子就活躍起來,學生說出了很多秋天的變化,找到了最終答案。
2.聯系生活,激活經驗。陶行知先生說:“要把學校的一切伸張到大自然、社會中去,教學與生活融合起來。”只有在生活經驗支持下的提問,才能引起學生共鳴,所以教師的提問要不斷激活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將抽象的問題轉化為學生生活中的問題。
3.尊重差異,量力而問。陶行知先生說:“兒童的需要和能力各不相同,則教的東西、方法、分量、次序都要跟著不同。”培智學校的學生個體差異大,教師在提問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并尊重這種差異,對不同能力水平和知識基礎的學生可提出不同的問題,做到量力而問。如《家》中,教師首先提問:“圖畫有什么?”讓能力最差的學生來回答。隨后提問:“天空是怎樣的?樹木呢?河水呢?”讓能力中等的學生來回答。最后提問:“藍藍的天空、密密的樹林、清清的小河是誰的家?還有什么地方是誰的家?”讓能力最好的學生來回答。
1.趣味設問,積極參與。陶行知先生說:“學生有了興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情,‘學’和‘樂’是不可分離的。”一石激起千層浪,石即教師之問,浪即學生興趣。同樣一個問題老調重彈會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教師可從新的角度巧妙切入,使問題富有形象化、啟發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們進行積極的思維活動。如《司馬光砸缸》中,教師先播放了司馬光砸缸的歌曲視頻,播完之后,引出疑問:“知道這首兒歌講了一個什么故事嗎?”讓學生對問題答案感興趣,讓學生心中存有疑慮,并很想得到答案,才能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2.巧用支持手段。陶行知先生說:“要解放學生的空間,讓他們去接觸大自然中的花草樹木、日月星辰……”有些感性的知識通過“口”是無法表達清楚的,提問也一樣,教師在提問時要巧妙運用圖片、視頻、實物、動作等各種支持手段,從而提高問題的有效性。
3.等待、回應、鼓勵。陶行知先生說:“加入兒童生活,便發現小孩有力量,不但有力量,而且有創造力。”體現了陶行知先生信任、尊重、理解、關心兒童。有研究表明,正常兒童對低級問題的反應需要3-4秒,對高級問題的反應需要15秒。培智學校的學生思維反應遲鈍,教師在提問后更要給予更多時間讓學生思考,等待學生回答,并且及時對回答中的閃光點進行表揚,滿足學生對成功的期待。陶行知先生一生都在求真創新、開拓前進。在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感召、伴隨下,我們將不斷創新,精心設計好培智語文課堂提問,形成有自身特色、符合學生口味的提問藝術風格,以達到最佳的語文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