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南平市實驗小學 劉燕燕
近年來,我國教育改革提出以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為主,不同學科之間也有著不同的核心素養,美術欣賞課也是如此。教師需全面了解藝術核心素養的基本含義,并把核心素養的理念融入美術教學中,以此來推動美術欣賞課的良好發展。
小學生正處于全身心發展的重要階段,美術不僅可以鍛煉孩子的觀察能力、欣賞能力、想象能力和創作能力等,還能幫助孩子陶冶情操并提高修養。然而,欣賞能力也需要通過學習,才能掌握正確的欣賞方式。因此,小學美術欣賞課教學也是美術教學的主要內容之一,更是提升孩子藝術修養與審美能力的重要途徑。在素質教育發展下,學生審美素質的培養也非常重要。鑒于藝術欣賞教育在當前小學的弱點,藝術領域仍然占據“副科”的位置,著眼于培養技能知識,忽略了有關的審美經驗和能力的學習。由此,小學美術教育在發展中存在諸多問題。
在20世紀80年代流傳過這樣的俗語:“學會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可以看出,因受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我國教育改革依然沒有完全轉變過來,美術、音樂、體育等副課大多都只是形式上的學習科目,許多學校一周就安排一課時的美術課,有時候還會被主課給“霸占”了。所以,在核心素養全面發展的改革時期,學校教師要給美術欣賞課制定好教學目標,美術教師要根據不同年級的學生制定由簡單到復雜的教學目標,讓學生可以跟上教師的教學節奏進行美術欣賞的學習。
在美術欣賞課中,可借助一些知識與技能來培養學生對藝術的欣賞能力,通過學生的觀察,引導他們思考同一幅作品所要表達的內涵是什么。由于小學生在上小學時,對美術的專業知識與了解是有限的,所以,教師在開始上美術欣賞課時,可以先從知識與技能方面入手。以美術的核心素養為中心,在美術欣賞課教學時,教師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圖像、調查圖像背景、分析圖像所要表達的內涵,然后跟同學相互討論,交換各自的信息觀點等等。經過這個探索過程,加深了學生對美術課程的深入了解。例如,教師在上美術欣賞課時,可以用一幅有趣的繪畫作品或一件有趣的雕像進行教學,引導學生對藝術作品的色彩、質感、造型等方面進行觀察與欣賞,進而使他們體會藝術作品中所蘊含的某種情感或思想。教師以以點帶面的教學方式,從小學開始培養孩子的藝術審美觀,能夠提升孩子的美術核心素養。
審美判斷是美術核心素養的主要內容之一,主要作用就是讓學生學會不同作品的審美判斷,從而讓學生產生對文化的認同感。在欣賞課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自主對一些藝術作品進行欣賞,并運用語言或文字將內心想法表達出來。在美術核心素養下的小學美術欣賞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不同年級的學生,制定不同的美術欣賞評價調查表。例如,小學低年級的美術欣賞評價表可以只用簡單的幾句話,寫出孩子對作品的欣賞感覺,同時可以組織班級討論活動,鼓勵學生舉手發表自己對作品的評價,從而構建良好的美術藝術氛圍,讓更多學生能融入美術教學中;小學高年級的美術欣賞調查方式可以通過寫作文、鑒賞報告、欣賞小論文等形式,用文字表達學生對作品的所感所想,促進孩子審美判斷的形成,展現自己的欣賞水平。
我國教育改革提出注重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能力,實質是促進學生可以全面發展。在掌握一定美術知識的情況下,增強他們的藝術素養。其中美術的核心素養是培養孩子的審美能力和表現能力。然而,美術核心素養的提升離不開美術課程的教學評價,美術欣賞課的評價標準相對簡單,教師可以根據欣賞課程的目標進行量化評價,不同年級制定不同的評價標準。但在評價過程中,教師需注重以學生為評價主體,了解學生對美術欣賞課的態度、想法,通過構建完善的欣賞課程評價體系促進美術教育的良好發展,使更多的學生熱愛美術。
目前,隨著我國新課標改革的深入,核心素養深入到了各個學科。其中小學美術教育核心素養作為初級階段,需要發揮自身的教學優勢,幫助學生從小形成良好的核心素養。美術課程的設定是為了讓學生能夠在學習美術知識的同時推動學生養成良好的美術核心素養,以便學生以后可以把美術核心素養運用到生活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