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延果
各地的中小學相繼有序復學。在相關部門的指導下,各學校都在閉環管理、交往間距、體溫監測等方面對入學、上課、用餐、住宿等環節,采取了嚴格的防護措施。在防疫、教學兩不誤中,校長們一定要關注其中的隱性價值,藉此推動學校的內涵發展。
各省教育部門均對復學后的班容量提出了要求,如一個班不超過30 人。這需要學校把原來同一班的同學分到AB 兩個教室上課。表面上似乎倍增了教學工作量,但換個角度看,實為推動課堂教學改革提供了難得的機遇。
多年來,課堂教學改革要解決的問題之一,就是課堂上老師講得多,學生被動聽講的問題。面對AB 班的設置,如果學校不改課表,不另派老師,仍只由原老師任教,則會出現一位老師同時面對兩個教室內同學授課的情況。高水平的老師一定會先給兩個教室內的學生布置學習任務,使他們都有“活”可干,再根據學生完成學習任務情況、需求精講,或給予個性化指導。客觀上老師也不能再長篇講解,因為另一個教室的學生正在等待著老師。可見,AB 班“難題”的出現,倒逼老師摒棄“一言堂”的教學方式,促成了任務式教學,實現了先學后教,推動了學校課堂改革。
學校是教育和生命相遇的地方,是生命的棲息地。復學操作中堅持防疫常抓不懈,目的是為了不讓校園內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脅。
復學一定是在疫情總體向好,防控降級的形勢下才實現的。學校依然實施如此嚴密的布控措施,不惜代價,嚴防死守,就是要守衛健康,保護生命。這反映出政府、學校、社會生命至上、健康優先的價值觀和倫理觀。敬畏、尊重、珍愛生命的意識在這樣的操作中得到了強化,認識得到了升華,學校用實際行動向師生詮釋了健康第一、生命無價的倫理意識。
其實,現代社會中類似的舉措還有許多,都彰顯了人類的生命意識。如所有建筑都設計安裝了高標準的消防設施,我國建筑抗震等級標準一再提升,公眾參入意外傷害險保險近年明顯提升等等。所有這一切,首先是保護生命,不讓生命受到威脅,其次是當不可抗的小概率事件發生時,能夠挽救生命。這是現代社會的基本倫理,更是學校應給予師生的堅定信念。
對生命的呵護、疫情的防控需要精細化的管理,但在以往,囿于認識、習慣、能力等綜合因素,學校追求的管理精細化常難以落到實處。
病毒肆虐,決定了復學的操作必須精細,且要落實到每一環節、每一空間。學生入校測溫點的科學設置,超溫學生處置的程序,與屬地疾控中心暢通的對接等等,所有這一切精細操作,都需要謀劃、分責、落實,需要培訓到每一師生,且有監督機制保證同一標準長期運行。
學校防疫工作具有的精細化、高標準、強落實特征,對于促進日常工作的精細化具有較高的價值。一是提升了教師對學校工作精細化的認識,即通過努力,學校工作能夠落實到如此精細;二是學到精細化管理的方法,即防疫工作布置雖是在相關部門的指導下,靠外力推動才在校園內形成的,但謀劃、組織、落實全過程,教師一定學到了使工作精細化的方法;三是師生在一定程度上適應了精細化管理,并養成了新的習慣。這些都為疫情過后,學校管理的提檔升級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學校的全部工作可分為項目工作與常規工作兩大類。常規工作是已經在學校正常實施,有固定的程序、模式和檢測評估機制的工作。而項目工作則是為解決學校發展遇到的新問題需要研發,并推行實施的工作。
復學操作新穎、精細,是項目工作,需要學校分塊研發。可分為人員監控、課堂教學、發病處置、住宿就餐、校園消殺等項目組,分別指派團隊專攻,研制出方案后再實戰演練、耦合并聯,形成學校整體的復學操作機制。研發中需要整合、汲取文件政策要求、外地他校經驗、防疫科學原理、學校物質條件、師生文化素養等多方面的條件和要素。可見,復學操作的研發、實施、達標,需要研發隊伍的政策轉化、協調合作、創新思維、評估監控等多種能力,這對學校管理隊伍的能力和素養既是挑戰,更是歷練,是一次深度的對學校研發實力的檢驗和提升。復學操作是當務之急,但其對學校干部隊伍的培養、研發能力的提升,影響是深遠的。
囿于發展階段和經費,許多學校的教育教學基礎設施并沒有配置充分。作為聚集性場所,防疫對學校的生活、安全、衛生設施提出了新的要求。學校不應臨時拼湊、簡單應付去達標復學,而應該借機提升學校的基礎設施設備水平,推動學校的發展。
如,面對防疫工作中對人員、物資、設備需求激增,學校應未雨綢繆,克服困難,籌措經費,配足配齊物資、設備和人員,既滿足復學的短期需要,又同時從根本上解決學校發展的短板問題。
再如,復學要求食堂單人單桌同向就餐,可能使部分學校一直存在的生均建筑面積不足等問題暴露凸顯,學校何不藉此痛下決心,規劃、啟動食堂建設,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又如,復學后,校長應保持并延伸網上教學期間的信息化教學步伐,探索如何將網課與現場教學結合,將學校的信息化建設向前推進一大步。可見,抗“疫”還給學校整體提升設施設備水平帶來了機遇。
復學操作標準高、科學性強、工作量大,校長不能僅以滿足復學要求達標而為之。事實上,師生對控制疫情共同的內心需求,使得每一個操作具有了提升師生集體觀念、規則意識,推動學校制度建設、文化建設等多重發展價值,關鍵是校長要能夠去發現、挖掘,并充分利用。雖然復學操作不會是永遠的辦學行為,但其對學校發展的促進和推動價值將會是長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