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田縣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第一小學 張利軍
2020 年是我國“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交匯點,也是脫貧攻堅戰決勝之年,尤其是受當前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能否圓滿完成黨和國家交給學校的扶貧攻堅任務,考驗著每一所學校的能力與智慧。在對學生開展扶貧工作時,學校不僅要認識到教育扶貧不只是簡單的物質幫扶,對因家庭貧困導致學生缺課、學習習慣不好以及學習成績不佳的學生要格外關注與厚愛。疫情期間,學校更應該不斷創新思維,謀劃工作思路,轉變工作方式,有效保證最科學的幫扶團隊有序運行、最優質的幫扶資源有效發力、最具創新模式的幫扶行動扎實落地。
疫情期間,學校堅持黨建引領,注重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將一批年輕體健、嫻熟掌握現代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黨員教師調整、吸收到幫扶教師隊伍中,組成特別行動隊。根據教育扶貧課程表安排,幫扶教師在做好本班學生學科授課基礎上,利用互聯網采用一對一、一對二或一對三的方式向需要幫扶的學生授課,堅決做到不讓一名貧困生“掉隊”。
特別行動隊教師在對貧困學生按時保質授課的基礎上,針對網絡授課時的各種不確定因素,及時發現,及時研討解決。特別行動隊還建立了定期集體學習制度,針對基礎教育階段貧困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由隊長挑選一些針對性強、實際應用價值高的學習材料,借助網絡進行宣講、研討。
特別行動隊是一支由學校黨委書記親自掛帥、所有年輕黨員教師均參與其中的特殊隊伍。這支隊伍既有指揮員,又有戰斗員,雖然是為應對疫情臨時組建,但是與平時扶貧工作相比,上下協調工作更快捷,也更具戰斗力。特別行動隊的組建,為學校能夠成功應對疫情、有效做好教育扶貧工作提供了強有力的人力資源支撐,也為學校整體推進扶貧工作提供了堅實保障。
疫情期間,有些貧困家庭學生因家庭條件或上課環境差等多方面因素,逐漸喪失學習興趣和堅持學習的信念,因此,學校對困難學生實施幫扶要注重“扶智先扶志”原則,先幫助其樹立遠大志向。
在向學生系統傳授學科知識、學科技能的同時,教師要善于結合學科性質與特點、在生活實踐中的具體應用及學科發展前景,巧妙地融入“三志”教育,即通過激發學生的志向、志氣、志趣,給學生精神補“鈣”,使學生精神“硬朗”起來。比如,在講授《趙州橋》一課時,有的學生并不滿足對生字詞、課文內容及寫作技巧的學習,反而可能對趙州橋大小拱相結合的建造結構產生興趣,教師就要因勢利導,通過組織師生討論并查閱資料,使其認識到這種設計不僅可以減少橋身重量、節省建筑材料、減輕對橋基的壓力,還可以加速排除洪水。討論過程中,教師可以適時引導學生好好學習,長大成為一名橋梁設計師,鼓勵學生將學習、興趣與志向相結合。
需要指出的是,在對智力、肢體存在殘疾的學生進行幫扶授課時,可以適當將課程難度降低到適合學生的基礎上,幫助學生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和成就感,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并在學生建立學習興趣的基礎上適時開展“三志”教育。
很多貧困學生往往受外界的影響,缺課少課,成績落后,也有個別貧困生雖然缺課少課但是依然成績優秀,究其原因,是那些成績較差的學生缺乏自學意識和能力。而居家學習期間,缺少了教師的監督,這些學生因為缺乏自學能力,學習成績一再下滑,逐漸喪失學習興趣,存在輟學風險。正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師要加強對幫扶學生學習方法,特別是自學方法的指導,使學生能夠學會自主學習。一是要與學科知識、學科技能相融合。教師可在某個教學環節結束或整堂課程學習結束時幫助其提煉、總結學習方法,使學生清晰掌握這一環節所使用的學習方法的步驟、特征,為學生學會學習總結技巧、積累經驗。二是教師傳授學習方法時,要講求循序漸進的原則。很多成績較差的貧困生基礎往往都比較薄弱,所以教師應該從傳授給學生預習方法開始,一步一個腳印,步步加深,直至學生學會學習,完全掌握自學方法。在這一過程中,還要注意給學生設計、提供學以致用的舞臺,在鞏固所學知識、技能,特別是學習方法的基礎上,使幫扶學生不斷體驗成功的樂趣,把前面落下的功課補回來。這樣他們的基礎才會越來越牢固,學習信心才會越來越強。
疫情期間,正是幫助貧困學生掌握自學技能的好時機。雖然有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不利影響,但是相對于平時緊張的學習生活而言,如今學生的學習任務并不繁重,且節奏舒緩,這些學生正好可以節約出時間來補習基礎和接受自學方法的練習。
多數貧困生學習成績不佳,往往與他們的學習習慣不好有關。疫情期間居家學習,各幫扶教師與其家長緊密結合,實行賞識教育,激勵他們端正學習態度,改變學習習慣。賞識教育采用星級評價,教師引導家長對學生坐在電腦前聽講的狀態、回答問題情況、完成作業的快慢以及自主學習等內容進行評價,劃出相應的星級。各教師根據家長的反饋定期總結貧困生獲取的星數,對獲取星數較多的學生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貧困生學習基礎參差不齊,需要教師格外關注。教師可以根據每一個貧困生某一時段的表現,掌握其進步狀況,適當給予一定的獎勵,鼓勵其好好學習,增強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此外,學校與教師還可以聯系受幫扶學生家庭、所在社區形成教育共同體,對學生實施多元評價,特別是在疫情發生期間,可以將家長撰寫的學生在家表現鑒定、參加義務勞動與公益活動情況反饋、學校收到的感謝信等作為評價學生的內容,借以激勵學生進步,助其在精神上脫“貧”,成長為勤奮上進的好學生、好少年。
發生新冠肺炎疫情以來,學校在教育扶貧工作中注意結合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創新教育教學內容以及對貧困生實施賞識評價等方面作出了努力,通過一系列應對措施,學校的教育扶貧工作做得更扎實、更詳細,也為打贏教育脫貧攻堅戰積累了更多經驗,提供了更多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