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維/江蘇省昆山市動物衛生監督所 215300
在養豬生產中,由于飼養管理不善、飼養營養不平衡、發生各種應激反應等,均會導致豬群體質變差、免疫力和抗病能力降低,誘發豬群感染腹瀉性疾病,引種豬只生長緩慢、增重不足、飼料利用率降低,甚至造成較高的死亡率和巨大的經濟損失。為了有效防治豬群發生腹瀉性疾病,現將生產中常見的豬腹瀉性疾病的發病原因與防治要點總結如下。
1.1.1 豬傳染性胃腸炎 本病是由冠狀病毒屬的胃腸炎病毒引起的病毒性傳染病。豬群往往由于外界氣候寒冷體質變差,接觸到胃腸炎病毒后而發病,病毒主要存在于病豬的空腸、十二指腸和回腸中。病原體會隨著發病豬只或恢復期豬只的糞便或分泌物排泄到環境中,然后污染飼料、飲水、器具和空氣等,被健康豬只攝入體內經過消化道或呼吸道感染而發病。同時病毒還可以在乳腺組織中增殖,進而通過哺乳傳染給仔豬,給仔豬造成巨大威脅。
雖然各種年齡的豬只均可感染本病,但是尤其以仔豬感染后癥狀最為嚴重,一般表現體溫升高、食欲下降、發生腹瀉、糞便呈灰黃色,臀部和后肢被糞便污染,有的仔豬發生嘔吐癥狀,病豬發生消瘦,最后脫水衰竭死亡,死亡率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降低。
1.1.2 豬流行性腹瀉 本病是由冠狀病毒屬的豬流行性腹瀉病毒引起的傳染性疾病,豬只發病后一般表現腹瀉、嘔吐和脫水等典型癥狀,相比傳染性胃腸炎來講,傳播速度緩慢,仔豬發病后也是癥狀明顯且死亡率較高,成年豬只一般沒有明顯癥狀,個別表現食欲下降和精神不振等。病毒通過病豬或恢復期豬只的糞便等經過消化道感染健康豬只。雖然各種年齡的豬群均可以感染發病,但是以哺乳期的仔豬發病率和死亡率較高,一般發病率高達100%,死亡率能達到40%~50%。
1.1.3 豬輪狀病毒病 本病是由輪狀病毒引起的傳染性疾病,能夠感染各種年齡的豬只,尤其在2-5周齡的仔豬群中多發。在冬季、春秋和秋冬等外界溫度較低時,容易暴發輪狀病毒病,發病豬只排出的糞便污染環境、飼料和器具后,成為傳染本病的主要傳染源,尤其的飼養環境潮濕、衛生條件較差、飼料營養不平衡等條件下,更容易誘發豬群發生本病。
豬只發病后一般表現精神沉郁、采食量下降、爬臥一角,仔豬哺乳后發生嘔吐癥狀,隨著病情的發展出現腹瀉,糞便水樣或粥狀,糞便顏色以灰色、黑色和黃色多見,一般腹瀉2-3d后,病豬嚴重脫水,機體消化機能和代謝紊亂,最后衰竭死亡,隨著豬群年齡的增長,發病率和死亡率逐漸降低,通常剛出生的仔豬感染本病后能夠引起100%的死亡率,而出生20d左右的仔豬發病后死亡率為20%~30%。豬群感染本病后因代謝紊亂、酸堿平衡失調致使體質明顯下降,通常容易繼發感染細菌性疾病,造成病情加重或惡化,大大增加死亡率。
1.2.1 仔豬黃痢 仔豬黃痢又稱早發性大腸桿菌病,是由溶血性或非溶血性大腸桿菌引起的一種細菌性腹瀉引起仔豬發生黃痢的大腸桿菌的抗原結構復雜,菌群多且易產生耐藥性,需要采取綜合措施才能獲得理想的治療效果。仔豬發生本病后往往呈急性和敗血性,因仔豬體質弱小和抗病力較差,能夠引起較高的死亡率。仔豬通常表現劇烈腹瀉、糞便呈黃白色且稀薄如水,仔豬往往以迅速死亡和劇烈腹瀉為典型癥狀,尤其在剛出生的仔豬更容易感染,往往一頭仔豬感染本病后會迅速傳播給整窩仔豬,如果治療不及時,就會引起全群發病和死亡,給養豬場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造成仔豬發生本病的主要原因是飼養環境衛生條件太差,因母豬攜帶大腸桿菌成為傳染源,由糞便排出大腸桿菌污染了乳頭、皮膚等,繼而傳染給仔豬引起的發病。
1.2.2 仔豬白痢 又稱遲發性大腸桿菌病,常在仔豬哺乳期10-30d的仔豬多發,由于環境溫度過高或過低、環境潮濕、更換飼料、母豬飼料較差、母乳不足或母乳中含脂率過高等引起的仔豬發病,仔豬發病后通常表現嚴重腹瀉、糞便呈灰白色粥狀或漿狀,并且氣味腥臭。通常一只仔豬發病后,同窩仔豬會相繼發病,可能是因腸道菌群失去平衡,減弱了對大腸桿菌的防御能力,誘發仔豬發生本病。
1.2.3 仔豬紅痢 本病又稱仔豬梭菌性腸炎或壞死性腸炎,由魏氏梭菌引起的傳染性疾病。在剛出生1周內的仔豬多發,個別情況下在2-4周齡的仔豬也能發病。仔豬發病后表現腸道粘膜壞死性炎癥,排出紅褐色稀便,并且糞便中混合有壞死組織碎片,剖檢可見空腸粘膜水腫、出血或壞死,腸道內容物呈紅褐色且有氣泡,腸壁粘膜有成串的小氣泡,腸系膜淋巴腫大、出血。整個病程發病急、死亡率高。
2.1 仔豬消化機能不全 仔豬斷奶時從哺乳轉變為采食飼料,就會直接引起腸道消化酶活性降低,致使對飼料營養成分消化和吸收不良。同時仔豬斷奶后胃內胃蛋白酶合成減少、酸堿度升高,對飼料中的蛋白質消化率降低,這樣不能被消化的營養成分就會成為大腸桿菌和病原微生物繁殖的培養基,并抑制了乳酸桿菌的繁殖和生長,進而導致消化不良發生腹瀉。
2.2 應激因素 由于仔豬免疫系統、消化系統和酶系統發育不健全,對各種應激因素相對敏感,如果發生食物突然更換、斷奶與母豬分離、轉群、免疫接種、溫度和濕度突然變化等應激條件,仔豬就會發生一系列應激反應,引起食欲下降、消化不良和發生腹瀉。因此對于日齡較小的仔豬應逐步更換飼料和飼養環境,盡量降低應激因素引起的腹瀉性疾病。
3.1 病毒性腹瀉的防治
3.1.1 加強衛生消毒工作 病毒性疾病的發生往往與衛生消毒不嚴和豬群體質降低有關,需要做好仔豬和母豬的防寒保暖工作、供給豬群舒適的生活環境和營養豐富的全價飼料,增強豬群體質、免疫力和抗病能力。并加強環境衛生消毒,殺滅和減少環境中存活的病原微生物,切斷疾病傳播途徑,減少豬群與病菌接觸機會,降低感染發病幾率,這些預防病毒性疾病的重要措施。一旦發生豬群感染腹瀉性疾病,應立即將病豬隔離起來單獨飼養,及時清理糞便和分泌物,避免病原體進行擴散和蔓延。
3.1.2 免疫接種 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和疾病流行情況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選擇正規廠家生產的優質疫苗進行免疫接種。例如在母豬分娩前6周和2周接種胃腸炎疫苗,促使母豬產生較高的抗體水平,通過母乳仔豬也可以獲得免疫保護。針對流行性腹瀉可以在母豬分娩前一個月接種流行性腹瀉氫氧化鋁滅活苗,這樣母豬在分娩后2周可以產生免疫力,仔豬通過母乳也可以獲得較好的保護力。針對輪狀病毒病可以在母豬分娩前2周接種豬輪狀病毒弱毒苗,這樣初乳中的母源抗體含量較高,仔豬通過哺乳可以預防感染輪狀病毒病。
3.1.3 治療 病毒性腹瀉沒有藥物可以治療,對于發病豬群只能對癥治療和防止發生繼發感染,一般使用收斂止瀉藥物和補充口服補液鹽,再結合使用藥物來預防繼發感染細菌性疾病。同時需要供給大量飲水和容易消化的飼料,并且加強護理,能夠收到理想的防治效果。
3.2 細菌性腹瀉的防治 針對大腸桿菌性腹瀉嚴重的豬場,建議采集本場病死豬的肝臟來研磨制作自家苗,然后對全群進行免疫接種,這樣對豬群具有較好的保護力。如果發現豬群有腹瀉癥狀,確定為細菌性腹瀉后可以使用青霉素、硫酸慶大霉素等抗生素進行治療,可以起到很好的治療效果。
4.1 改善飼料營養水平 在母豬懷孕期間根據不同生長階段的需求,隨時調節飼料營養水平,保證各種營養物質含量充足且平衡,尤其保證維生素、微量元素和氨基酸含量足夠,保證胎兒正常生長發育和母豬健康狀況,在母豬飼料中添加VE,可以給仔豬提供更多的特異性抗體,在飼料中加入脂肪酸,有利于提高母乳質量和泌乳量,從而增加仔豬體質和抗病原體,尤其是增加腸道功能和抗病原體的能力,防治仔豬發生腹瀉,降低仔豬死亡率。
4.2 加強飼養管理減少各種應激情況 保證豬舍內溫暖,濕度維持在50%~60%之間,防止突然發生溫度或濕度的變化,保持干凈干燥的飼養環境,在改換飼料時應逐步進行,讓豬群逐漸適應營養成分的改變,避免消化機能下降,引起消化不良而發生腹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