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雪英/廣東永順生物制藥股份有限公司 510000
豬偽狂犬病可導致多種家畜和野生動物以發熱、奇癢(豬除外)及腦髓炎為主要癥狀的急性傳染病。豬是該病毒的中間宿主和傳染源,妊娠母豬感染后可導致流產、產死胎和木乃伊胎。患病仔豬主要表現為神經癥狀,哺乳仔豬死亡率可達100%,是嚴重危害我國養豬業的一個重要傳染病。
豬偽狂犬病毒粒子呈圓形或橢圓形,遺傳物質為雙鏈DNA,大小為100~150kb。成熟病毒粒子多達50種蛋白質,被大家所熟知的已有11種糖蛋白,其中與毒力密切相關的糖蛋白有 TK、gC、gD、gE、gI。在免疫誘導方面,糖蛋白gB、gC、gD是重要的免疫原。該病毒只有一個血清型,但不同毒株在毒力和生物學特征方面存在差異。
本病毒具有泛嗜性特點,主要有豬睪丸細胞、雞胚成纖維細胞、vero細胞和PK-15細胞等都可以增殖,可以形成皰疹病毒特有的細胞病變。
根據上世紀80年代的國際獸醫局的調查報告可知,豬偽狂犬病在中國、南非、美國等部分區域大面積發生,且發病區域呈上升勢頭,給世界上主要養豬國家帶來直接經濟損失每年超過七十億元人民幣。被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列為B類動物疫病,我國農業部防疫法也將豬偽狂犬病列為二類動物疫病。
觀察感染PRV的豬的臨床特征和病理變化,根據豬的日齡不同,大致可分為三類:母豬繁殖障礙、腦脊髓炎型、呼吸綜合征。
豬偽狂犬病的傳染源主要是來自帶病毒的豬只,在相互接觸中,豬偽狂犬病病毒通過呼吸道和消化道以及皮膚傷口等渠道進入健康豬的體內,從而導致其感染。除此之外,還可以通過水、飼料、精液和乳汁等途徑使健康豬感染。
又出現了一些新的臨床特征:豬偽狂犬病單獨發病比例下降,與藍耳、細菌性疾病、腹瀉等疫病混合發病越來越多,混合感染逐漸成為主要發病方式。
使用自然缺失gE基因的Bartha-K61毒株生產的疫苗,可以采用愛德仕血清檢測法等血清學診斷技術便捷地辨別出疫苗毒株抗體與野毒抗體,為制定合理免疫方案提供重要的依據。免疫接種后配合血清學檢測方法可為豬場的豬偽狂犬病凈化提供便利。

豬偽狂犬病疫苗包括全病毒滅活疫苗、自然缺失疫苗、人工缺失基因疫苗。國內大部分廠家疫苗毒株采用自然基因缺失Bartha K61株,缺失gE基因是安全的、穩定的、免疫原性好,可以區分野毒感染,其他的疫苗根據Bartha K61株改造而來。滅活疫苗在實際生產中有使用,但效果不理想。
黏膜免疫是保護動物重要的免疫方式,豬群通過1~3日齡滴鼻,不受母源偽狂犬抗體干擾。不僅可以預防仔豬典型豬偽狂犬病癥狀,也可以起到占位效應,阻止野毒入侵。母源抗體可以讓仔豬抵抗病毒在血液中的侵襲,但不能阻止病毒在某些神經組織和黏膜上復制。
由于豬偽狂犬病可以在任何季節發生,所以防控工作應貫穿全年,尤以寒冷季節為甚。豬偽狂犬病的傳染方式主要是通過帶病豬與健康豬相互接觸或通過水和飼料等食品進行傳播。根據實際情況利用血清學等檢測方法檢查豬只,一旦發現疫情,馬上將病豬隔離并做好治療工作。對病豬接種高免血清進行治療,但費用較大,不易大范圍接種。
歐洲和北美等國家借助疫苗免疫和相應血清學檢測方法來分階段實施PR凈化。2001年,德國宣布已經實現PRV完全凈化,通過全群高強度免疫gE基因缺失疫苗,預防豬偽狂犬病流行,然后借助相應血清學檢測方法,對gE陽性豬只及時淘汰。外來引種時,防止引進gE陽性豬及隔離疑似發病豬。
規模化豬場盡量自繁自養,在必要引種時,要從非疫區、管理優良的gE陰性豬場引進。做好混群前的隔離,制定配種前免疫方案,同時做好疫病檢測,實施檢測豬群狀態,及時淘汰病豬。做好生物安全,定期消毒,保持整個場區干凈衛生,消滅鼠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