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桂存/青海省西寧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810000
小反芻獸疫是由小反芻獸疫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種急性接觸性傳染疾病,在小反芻動物中普遍流行,以羊最為常見。我國羊小反芻獸疫最早于2007年在西藏首次發現,在2013年又在新疆、甘肅、內蒙、寧夏、遼寧等幾個省份(地區)流行,同一天內就發生了大量的羊發病及死亡。在不到半個月的時間,全國范圍內有14個省份共發生26起羊小反芻獸疫疫病,其中山東省多縣發生羊小反芻獸醫。該病的群羊傳染率超過60%,一般死亡率超過50%,一旦發生在小范圍內快速傳播,嚴重威脅著地區性的羊養殖經濟。研究羊小反芻獸疫的診斷及預防對于提高該病的防控效果和降低該病帶來的經濟損失有著重要的意義。
山羊、綿陽是小反芻獸疫病毒的自然宿主,因此易感率更高,臨床癥狀更加嚴重,其中山羊易感率最高,其次為綿羊。羔羊比成羊易感率更高。野生動物中野羊易感率最高。羊小反芻獸疫的傳染源來自于患病動物和隱性感染動物,可通過直接接觸、間接接觸、呼吸道進行傳播。如患病羊的糞污、分泌物、組織、血液及被其污染過的草料、飲用水、用具、羊舍等,接觸以上含有病毒的物體或環境,就會造成感染。此外,精液、乳汁、胚胎等也具有感染性。該病的潛伏期為4-6d,最長為21d。羊小反芻獸疫四季皆可發病,在多余或干燥寒冷的環境中發病率更高,無明顯季節性特征。發病率從60%~100%。就疫區而言,發病率和死亡率更高,其他地區死亡率較低。疫病為零散疫點的形式,成暴發式流行。一次疫情具有5-6年的緩和期。
羊小反芻獸疫因與牛瘟臨床特征極為相似,因此也被稱為羊小反芻獸瘟。臨床表現為羊瘟、羊傳染性膿包胃炎、腸炎、小反芻獸疫等綜合癥狀。該病分為最急性型、急性型、溫和型三種,患病羊總體表現出眼鼻粘液性或膿性分泌物增多、發熱、口腔發炎、腹瀉、肺炎、腸炎等癥狀,嚴重時發生突發性死亡,但臨床表現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性。急性型患病羊表現出精神沉郁、反應遲鈍、食欲減退,口、鼻外側皮膚出現結痂性損傷,口腔黏膜出現潰瘍、糜爛或壞死癥狀,伴有咳嗽和腹瀉,同時體溫突發性升高,升高到40℃~41℃,病程持續3-5d,最后因脫水或衰歇而死亡。以羔羊感染率最高,死亡率為20%~90%。最急性具有明顯的高熱癥狀,病羊體溫41℃~42℃,之后發生突發性死亡,死亡時間為感染后的1-2d內。溫和型臨床癥狀與感染極為相似,患病羊表現出發燒、腹瀉、眼鼻等部位分泌物增多、鼻孔外側結痂等癥狀,治愈率較高。
可依據臨床癥狀做初診,診斷疑似病例后請基層獸醫站的同志進行確診。確診后可采集患病羊樣本送防疫部門做實驗室檢測。羊小反芻獸疫可通PCE、ELISA做實驗室診斷。采集患病羊鼻腔分泌物或肺臟、淋巴、腎臟、脾臟、肝臟等器官的病變組織血清作為試驗樣品,要求樣品運輸儲藏的條件不超過4℃。
4.1 免疫預防 羊小反芻獸疫的預防工作重于治療。由于該病傳染較快,羊養殖場應該做好羊小反芻獸疫疫苗接種免疫工作。疫苗有效期為3年,按照規定的時間和流程接種后,在疫苗到期末端及時續免,以防免疫無效。
4.2 加強宣傳 防疫部門應組織技術人員下鄉對羊養殖場的養殖人員做關于羊小反芻獸疫健康知識的宣傳,提高養豬戶對于羊小反芻獸疫的認識,幫助養殖戶掌握不同類型羊小反芻獸疫的臨床表現及與相似疫病的區別方法,以便于疫病發生時能夠及時發現。
4.3 加強疫情排查與監測 防疫部門應該做好流行區疫情的排查與監測。根據羊小反芻獸疫5-6年流行一次的特點,在流行區復發時間將到時做好疫情的監測與記錄,與屠宰部門聯合做好疫情的預防工作。發現有疑似癥狀,及時做實驗室確診。
4.4 做好應急防控準備 防疫部門應做好羊小反芻獸疫應急防控準備,疫情一旦發生后應立即啟動應急預案,對疫區進行隔離,對最急性、最急性羊小反芻獸疫患病羊做立即撲殺和尸體的無害化處理,加強養殖場監督管理,防治疫情擴散。
羊小反芻獸疫應堅持以預防為主,在飼養管理中,應做好羊群的免疫接種工作,在免疫末年時及時進行續免,防治免疫失效。同時,還應密切關注羊群體征,結合臨床癥狀及流行病學,及時發現、及時診斷、及時撲滅、疫區隔離、及時綜合防控,來控制羊小反芻獸疫獸醫的傳播和擴散,以爭取將羊小反芻獸疫的經濟損失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