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云塔娜/內蒙古新巴爾虎右旗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021300
羊肝片吸蟲病(肝蛭病)是肝片吸蟲寄生在羊的肝臟膽管中所引起的一種慢性、消耗性、傳染性寄生蟲疾病。肝片吸蟲能引起羊機體內肝炎和膽管炎并伴有全身中毒現象和營養危害,幼齡羊一旦感染后病死率較高。該病為隱性發生,不容易被及時發現,在慢性寄生過程中可使成年羊的體況漸進性消瘦,育肥羊飼料轉換率降低,減少了毛、奶、肉的產量,在畜牧羊養殖業帶來嚴重的經濟損失。
1.1 生活史 淡水螺是肝片吸蟲發育的中間宿主。當成蟲寄生于動物肝臟內,產出的蟲卵隨著膽汁進而腸腔內,經糞便排出體外。蟲卵在適宜的溫度、濕度和光照環境下,經過10d左右可以孵出毛蚴。毛蚴在中間宿主淡水螺體內,經過無性繁殖發育為胞蚴、雷蚴和尾蚴幾個發育階段,尾蚴浮于水中形成囊蚴,當羊吞食了含有囊蚴的水或草而遭受感染。囊蚴進入羊體內后在十二指腸脫囊而出,童蟲穿過腸壁進入腹腔,經肝包膜進入肝臟,經移行后到達膽管,發育為成蟲。
1.2 流行特點 肝片吸蟲在世界范圍內乃至我國各地的養殖主產區廣泛傳播流行,多呈地方性流行性,是分布范圍最廣、危害最嚴重的寄生蟲病之一。病羊和帶蟲宿主不斷地向外界排出蟲卵造成飼養環境、飼料、飲水和器具被污染,成為本病主要的傳染源。舍飼羊常因為食用從低洼、潮濕區域收割的新鮮牧草而遭受感染;放牧羊長時間在潮濕陰暗狹小的空間活動也會引起該病的發生。溫度、水和淡水螺是羊肝片吸蟲病流行的重要因素,由于淡水螺主要存活在夏秋季節,故羊肝片吸蟲病在夏秋季節最容易多發。
1.3 致病作用 蟲體在體內會引起機械性刺激反應。大量蟲體會阻塞膽管,進而引起膽汁排泄不通造成瘀滯引發黃疸。蟲體在羊內體還會釋放毒素等刺激性物質,造成膽管壁及周圍組織發炎,管壁肥厚、增生。蟲體釋放的毒素還可以使羊出現體溫升高,呈稽留熱,貧血以及神經中樞系統發生紊亂。蟲體在腸管、膽管進行移行時,可從腸道帶入大量病原細菌進入膽管中,引發肝臟和其他臟器發生病理性、形態學改變。肝片吸蟲在羊內體以吸食血液、組織液為生,病羊造成慢性貧血和消瘦。
急性型羊肝片吸蟲病病勢迅猛,病羊可突然倒斃。一般表現為體溫升高、精神萎靡、臥地離群,眼結膜蒼白,對肝區進行叩診可聽半濁音界擴大,嚴重者幾天就會因腹水而死。慢性型則多發于冬末初春季節,該類型特點為病羊逐漸性消瘦、持續性貧血,病羊被毛粗亂,眼瞼、下頜水腫,妊娠母羊發生流產。
對病死羊進行剖檢可見主要的病理變化在肝臟。肉眼可見肝臟腫大、褪色、邊緣鈍圓,包膜有纖維素沉積;膽管壁增厚、增生,堅實粗硬;膽管內壁含有大量血性粘液和蟲體及黑褐色的塊狀物體。病羊尸體皮包骨,肌肉松軟腹腔及心包有大量的滲出性粘液。
結合具體的流行特點、臨床表現和典型的病理變化,能對病情做出初步診斷,初步懷疑是羊肝片吸蟲病,要確診還需要進一步的實驗室診斷。對于急性病例確診以解剖檢查為主,把肝臟切碎,在水中進行擠壓反復水洗,肉眼可見到大量蟲體進行確診。糞便檢查主要是反復水洗沉淀法通過顯微鏡識別有無蟲卵進行確診。近年來,也可采用免疫學法,如皮內變態反應、間接血凝試驗、對流電泳等方法進行檢測確診。
硝氯酚,對多種吸蟲和絳蟲具有驅除作用,是目前獸醫臨床使用最多、最廣泛的藥物。患病羊的治療劑量為60~100mg/kg,口服給藥。丙硫咪唑,劑量為10~15mg/kg,一次性口服給藥。5%氯氰碘柳胺鈉注射液,劑量為5~10mg/kg,皮下或肌肉給藥。
5.1 樹立“養防結合,防重于治”的養殖理念 在日常飼養管理和疾病防治中,要加強羊肝片吸蟲病的預防重視,嚴格監管并且防范可能存在的病原及潛在威脅隱患,不斷提高養殖戶的安全意識以及責任意識,進而保證羊只得以安全成長。
5.2 科學指定驅蟲計劃,合理用藥 對羊寄生蟲病進行預防性驅蟲,并要加強檢測,對確診患有肝片吸蟲病的病羊要進行隔離飼養。通常在每年春季的2~3月及秋季的10~11月對全部羊群開展各類寄生蟲的驅蟲工作。選擇合理的驅蟲藥物,科學使用劑量,注意用藥后的休藥期。
5.3 加強糞便清理和消毒工作 像肝片吸蟲、球蟲、線蟲等都會隨著動物糞便而排出體外,在飼養管理中必須要做好羊糞的清理和周圍環境的消毒工作。養殖人員應對糞便進行集中發酵處理,以防因圈舍內或器具上殘留有感染性卵囊而導致疾病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