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朝興/天津市濱海新區茶淀街農業綜合服務中心 300480
銀黑狐是赤狐的一種基因突變品種,屬于食肉目犬科,起源于北美洲的阿拉斯加和西伯利亞地區,經過一百多年的人工飼養和調教馴化,它已經成為現代各類珍貴毛皮的主要品種。銀黑狐全身毛色基本為黑色,并均勻分布有銀色毛,臀部的銀色更重。經本地培育和改良后的銀黑狐四肢粗大,頭大最寬,眼睛大而亮,兩耳直立,視覺、嗅覺和聽覺相當靈敏;平均體重一般為6~12kg,體長70~80cm;整體被毛光澤度強,背帶良好,針毛長度為10~12cm;絨毛密度大,絨毛長度為4~8cm;銀毛強度大,顏色為珍珠白色,銀毛率為85~100%;臉部銀環寬度為6~10cm,尾末端為寬圓柱形,尾端白色大于8cm。銀黑狐的汗腺不發達,和狗相似,外界溫度高時通過快速呼吸和張口伸舌的方式來散熱。銀黑狐1年發情1次,一次產崽3~5只。銀黑狐性情膽怯,外界環境的變化和噪音容易造成其各項生理功能紊亂,所以要保證銀黑狐的飼養環境相對安靜。銀黑狐的壽命一般為8~10年。
銀黑狐體型稍大于藍狐,公狐較母狐大些。面部狹長,吻尖,耳較長;腿高,腰細,尾巴粗而長。在嘴角、眼睛周圍有銀色毛,臉上有一圈銀色毛構成銀環。吻部、雙耳背部和四肢毛色為黑褐色。背部及體側呈黑白相間的銀黑色。銀黑狐的毛色很有特點,叫做一毛三色。對于銀黑狐來說,針毛尖上的一點黑是相當重要的,黑段部分占整根毛長的1/4左右最合適,因為只有達到這種比例的毛皮,才有最佳的視覺效果。尾部絨毛灰褐色,針毛和背部一樣,尾尖純白色。
銀黑狐每年換毛一次,應接受自然日照周期,不可隨意增加人工光照,否則會擾亂生殖周期。從3~4月份開始,脫毛先從頭部開始,接著到脖、前肢、最后到達臀部和尾,7~8月份基本脫光。脫毛的同時,新毛也在陸續生長,7月末基本長出新的針毛,新毛生長次序與脫毛相同,絨毛開始瘋長,但夏天毛色比冬天的暗。銀黑狐的皮張成熟比藍狐的皮張成熟晚些,一般到12月中旬后才能完全成熟。
銀黑狐的選種一定要慎重,特別是母狐的選擇。公狐需要選擇精液品質高,體質好,后代發育良好,外形優美等作為選育的指標。母狐主要看母性的好壞,包含哺育、護理仔獸,乳汁分泌,發情狀況等。在日糧中適量喂些蔥、蒜等可起到促進發情的作用。平時飼養時需定時定點對種狐做發情檢查,對已進行交配的母狐要注意其陰部顏色的變化,再進行復配,直到母狐拒絕交配為止。
母狐空懷主要是發情鑒定不準確,流產一般就是營養不良導致的,懷孕后期膘情中等的可以適當添加精料(生育酚),有條件的可以添加雞蛋,但有些難產和發情遲緩就是因為懷孕后期母狐太胖導致的,乳腺炎也是這個情況,所以一定要掌握好母狐的膘情。
發情鑒定準確是很關鍵一環,發情鑒定最準確就是公狐試情,也可以通過外陰觀察法:“粉紅色早,紫黑色遲,暗紅色配種正適宜”,等到外陰腫脹起來再進行公狐爬跨。別過度依賴顯微鏡。只有在拿不準時再用顯微鏡排除一下。自吸一般就是看著肚子很大后期沒有了,這情況一般就是飼料不新鮮。平時添加脫霉劑可預防。
狐貍對各種聲音和氣味非常敏感,容易引起驚慌。特別是在妊娠、產仔期易發生受驚現象,危害極大。所以對狐貍的馴化工作非常重要,要從幼狐時做起,保持對各種聲音和異常現象適應性,使其對人不發生反感、驚恐。為節約場地,提高飼養率,飼養皮獸的狐籠不要太大,狐貍在籠內能轉身活動為宜,活動量過多會增大能量消耗。養幼狐和皮獸期間,不設小室,可以防止狐貍在產箱內趴臥磨掉針毛和絨毛,保持狐貍被毛潔凈,絨毛不出現粘結現象。對籠網底部要經常清掃,不能存留糞便。種狐的籠網設計要大些.保證狐貍有充分的活動量,有利于發情、配種和產仔。
5.1 按時預防接種疫苗 一般1年進行2次免疫注射,分別在留種前和仔獸分窩離奶3周后,用犬瘟熱、病毒性腸炎、腦炎等疫苗進行逐個防疫接種。平時喂給適量的土霉素,做到預防為主,無病早防。
5.2 驅蟲防疫 正常驅蟲3~4次/年,分窩時驅1次;在取皮前1個月驅1次;在發情前1個月再驅1次。嚴重者需每季度都要驅蟲。銀黑狐最易感染螨蟲,一定要做好平時的驅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