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莊交通運輸學校 張大林
國務院于2005 年10 月出臺的《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強調,要“大力推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培養模式”。2018 年2 月,教育部等多部門聯合印發的《職業學校校企合作促進辦法》將校企合作引向更加深入的層次。2019 年2月,國務院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再次強調要促進產教融合校企“雙元”育人。那么,校企合作辦學牽涉到哪些要素,這些要素對校企合作辦學起什么作用,它們之間的關系又怎樣?本文以我校的“雙元雙準六融合”校企合作模式,就上述問題簡單闡釋。
“雙元雙準”模式是我校在長期實踐中探索出來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校企合作模式。其中,“雙元”是指將學校和企業作為校內、校外雙元培訓基地,由企業和學校共同擔負培養人才的任務,按照企業對人才的要求,組織教學和崗位培訓。“雙準”是指學校和企業在人才培養、員工培訓等方面尋求精準對接,實現精準育人。
校企共建指導機構。學校向合作企業高管、技術主管、行業精英發放聘書,受聘人員與學校領導、專業教師一起,共同組成專業建設與專業指導委員會。校企雙方共同制定優化人才培養方案、課程體系、校本教材等,建立完善的人才培養體系,實現產業鏈條與專業建設無縫銜接,保障人才培養質量。
校企共謀深入合作。校企共同建立互訪制度,尤其在就業安置前后,雙方按計劃互相走訪,加深了解,就具體問題進行磋商。召開校企合作交流會、推進會,校企雙方廣開言路,達成共識,共同推動深層合作。
校企共促訂單培養。在校企雙方多年合作、充分了解、認可度不斷提升的基礎上,共同成立企業訂單班、冠名班。從招生、培育、就業方面,企業高度參與,無縫對接、精準育人,學生畢業直通就業,有效縮短畢業生在企業的適崗周期。
校企共搭就業平臺。校企共建校外實習基地,為學生提供優質的就業崗位和廣闊的發展空間。舉辦雙選會,廣羅人才,共搭就業平臺,為學生提供人性化的選擇和穩固的工作崗位,幫助學生走好職場第一步。
校企共享育人資源。校企共同發揮優勢、雙輪驅動、理實一體,協同育人。例如,我校先后將鐵路精神、企業文化融入校園文化建設;將安檢設備及企業技能培訓植入學校教學活動;定期將學校專業教師派到企業進行實踐鍛煉,提升他們的實操技能;不斷創造條件讓學生與企業實現零距離接觸。
校企共管頂崗實習。校企共同建立健全頂崗實習管理制度,共同制定《頂崗實習請銷假制度》《用人單位住宿管理規定》《頂崗實習評價辦法》《頂崗實習信息通報制度》等。學校還建立了實習管理巡查走訪機制,每周巡查回訪,學期定期走訪,利用管理軟件實施聯合管理,實時監管,做到突發事件及時處理,共性問題集中解決。
企業需求與學校招生標準相融合。學校依據企業對職員入職的有關要求,制定專業面試的考核標準,將年齡大小、英語水平、性格屬性、興趣愛好等要素作為重點考核項目。校企共同宣傳,層層篩選,綜合考量,擇優組建冠名班,并由校企共同舉行隆重的開班和授牌儀式,宣告冠名班的正式啟動。
企業深入課堂與學校課程體系相融合。企業專業指導和建設委員會成員與學校專業部教師一起,優化各專業課程設置,將學校培養方案與企業用人標準相銜接,將專業設置與企業需求相銜接,將技能訓練與崗位要求相銜接。一是我校與企業共同開發線上課程及學習軟件,把線上課程的學習體納入課程計劃、日常教學中;企業定期派專職技師、工程師、專家來校授課。二是將企業作為穩固的實習基地、實訓基地,按要求、按計劃組織學生到企業進行見習、教學實習和頂崗實習。
企業培訓與學校教師成長相融合。校企合作的模式把教學和生產過程緊密結合起來,企業培訓與學校教師成長相融合,使學生直接受益,形成“課堂就是崗位、上崗即能頂崗”的良性循環。比如,我校與合作企業舉辦的“冠名班班主任培訓交流活動”,對班主任在班級管理、主題班會組織等方面進行了典型示范引導;舉辦“企業講師認證”活動,由企業對學校的部分專業課教師進行培訓,通過培訓認證后,頒發企業講師資格證書,持證者可以面向學校學生和企業員工開展相關培訓。
企業理念與學校文化建設相融合。企業理念與學校文化建設相融合,實現學校物質文化、行為文化、制度文化與精神文化的全面革新,實現學校與企業的零距離對接。我們主要從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吃苦耐勞品質、法律意識、公民意識、社會公德心等方面出發,結合學校專業特點,在校風校訓、胸卡、校服、校園網、指示牌等方面,突出“職”的特點和企業文化的氛圍。我們把實訓教室“包裝”成企業“車間”,按照企業生產標準張貼形象標識、安全標語、操作流程等企業實景;學生統一穿實訓服、佩戴胸卡才能進入車間“上崗”;加強對“員工”的職業道德、組織紀律性教育。
企業生產競賽與學校育人活動相融合。在校企合作中,企業絕不是坐享學校教育成果的“不勞而獲者”,他們除了參與教學,更應該參與學校其它教育教學活動,讓學生及早感悟和體驗企業文化,提前適應即將成為“職業人”“企業人”的角色。多年來,我校堅持立德樹人,通過環境育人、活動育人等有效途徑,要求冠名班的合作企業與學校在育人理念上達成高度一致,組織冠名班學生參加企業文化活動、生產競賽。
企業激勵與學校評價機制相融合。學校與企業共建訂單培養的激勵機制,將學生在校表現和在企業實訓的工作表現結合起來,綜合評價,給予學生頂崗實習恰當、公正的評價。具體來說,一是制定冠名班學生日常表現量化考核辦法,考核日常表現;二是做好學生參加線上培訓和線下企業培訓的考勤記錄,督促學生積極、主動參加培訓。企業將上述兩項指標作為學生直接入職企業的準入條件,并建立“優秀則優先”的擇崗激勵機制,將學生在校表現作為入職企業時定崗定薪的依據。同時,企業設立獎學金,用來獎勵那些在校和入職后表現優異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