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薇(化名),17 歲,職高一年級學生,家中獨女,膚色白凈,體態正常,無重大軀體疾病史,家族無精神疾病史。小薇父母離異,父親從事藝術創作,母親從事服裝生意。近兩個月來,小薇情緒低落,不管做什么事都打不起精神,上課不能集中注意力,晚上睡眠質量很差,有時候會早醒,白天很疲倦,食欲也不好,感覺痛苦,主動前來咨詢。
導致小薇現狀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自身原因:小薇的氣質類型屬于粘液質和抑郁質的結合,對人際關系很敏感,平時不敢主動和別人打招呼,怕別人沒反應,場面尷尬。她有時很自負,覺得以后肯定會做出一番事業來;有時又很自卑,覺得自己有很多缺點,沒能形成完整的自我評價。從小學到職中,小薇的成績一直處于中等,她認為沒人關注、關心自己,存在感不強。
家庭原因:小薇3 歲時父母離異,她和爺爺奶奶一起生活,小學三年級時和父親一起生活,六年級后和媽媽一起生活,從小缺乏溫暖的家庭環境。小薇的父母目前在外市工作,小薇平時在學校住宿,周末去舅舅家。
環境原因:小薇來到陌生的城市和學校,沒有朋友,最好的一個朋友在老家,只是偶爾短信聯系。她跟老師的關系一般,班主任對小薇的評價是“人有點怪,不愛與別人交流,跟周圍環境顯得格格不入”。
我與小薇溝通,確定咨詢目標。
具體目標與近期目標:認識到內部的沖突,糾正錯誤觀念;在學習生活中做出新的有效的行動,改善目前不良的人際關系和學習狀態;掌握一定的調控情緒的方法技巧,改善低落心境,緩解抑郁情緒。
最終目標與長期目標:增強自我認識,完善個性,習得自我成長技巧,增強情緒調控和人際適應能力。
第一次咨詢,小薇表情迷茫,說話、做事節奏較緩慢,聲音低,有氣無力,說話時不敢看我的眼睛。我對她的狀態進行評估,并通過傾聽、共情等方式,使她感受到被尊重、被接納,建立良好的咨訪關系。貝克認為:“只有當認知中的不良成分被揭示出來,進行正確合理的再認知,并予以有效調整,不良情緒才隨之改善。”我向小薇簡要分析了她的情況,要求小薇回去后想想自己在生活和學習中最不滿意的事情是什么,最感到不安的是什么。
第二次咨詢,小薇對我提出的問題進行了很認真的思考,她說最不滿意的是自己的家庭情況,父母離異,缺乏完整的家庭,擁有的父愛和母愛不夠,情感上非常空虛寂寞。我表示理解,并要求她講講最感不安的事情。她說自己最近焦躁不安,學習成績一直在中游,人際關系也很淡漠、敏感,為此很心煩。我肯定了她對問題的認識,向她解釋了理性情緒ABC 理論,鼓勵她從生活或者個別事件中找出哪些想法是合理或正性的,哪些想法是不太合理或負性的,這些不合理的想法或者信念怎樣作用于她的情緒和行為,并要求她堅持寫一周的“每日想法日記”,以檢驗其中的負性想法。
第三次咨詢,通過對日記進行分析,小薇意識到自己在實際生活中的負性想法是不對的。我順勢引導她認識到父母選擇離婚有自己的理由,作為孩子要勇于接受事實。
第四、五次咨詢,小薇對自己的問題有更深入的認識,但仍覺得情緒不是很好,不知道該如何改變這種現狀。通過交流發現,小薇在人際交往中采取被動選擇和接受的模式,其中包含“害怕被拒絕”因素,深層原因在于希望通過以上模式得到情感需求(被關注、被認可)的滿足。針對這個情況,我開展了相關的人際關系的指導和訓練。我還主動聯系了小薇的班主任,希望班主任適當改變與小薇的交流方式,并請班主任安排同學與小薇主動交流溝通,增強她的自信心。
第六、七次咨詢,針對小薇的睡眠和上課注意力問題,我引導她學習使用音樂治療、放松訓練等方法以及一些小技巧,如給自己安排一些簡單的事情做;投身集體活動,與他人互勉、鼓勵、問候;適當進行運動。這些方法簡單實用,她堅持練習,效果很好,學習效率也提高了。
最后一次咨詢,小薇告訴我班主任對她的教育方式改變了,不再在全班同學面前含沙射影地提看心理醫生的事情了。她對班主任的態度也改變了,以前被班主任訓話時她表現得無所謂,現在能有所反饋,元旦及新年期間曾用手機給班主任發匿名的祝福短信。她和同學的關系也有所改善,愿意參加一些集體活動。
每個人的一生當中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一切問題都是關系問題,關系調整好了,問題也就不存在了。作為心理健康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問題中的各種關系,教給他們正確的認知方式,引導他們學會從積極的視角去看待關系、評價問題,從而得到積極的情緒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