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主持:特級教師郭吉成
【作文題】
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作文。
沉默是一種處世哲學,用得好時,又是一種藝術。
——朱自清
邪惡獲得勝利的唯一條件,就是善良的人們保持沉默。
——愛德蒙·伯克
你若沉默,請出于愛而沉默;你若發聲,請出于愛而發聲。
——奧古斯丁
上述材料喚醒了你怎樣的體驗?引發了你怎樣的思考?請寫一篇文章。
【注意】角度自選,立意自定,題目自擬;明確文體,不得寫成詩歌;不得少于800 字;不得抄襲、套作。
第①段用比較簡潔的語言提出觀點“沉默是金”,觀點明確但核心概念不明,沒有解釋清楚什么樣的“沉默”才能“如金子般珍貴”,這樣會導致后文寫作思路不清。從全文看,文章更像是圍繞“沉默”展開的論述,沒能很好地論證“沉默是金”。
第②段從作家痛心于國人不愿發聲出發,聯系現實生活,分析國人沉默的原因:“或是沒能力、沒機會發聲,或是對話語世界感到厭惡”,現在人們有渠道可隨時發聲,但輿論喧嘩,黑白難辨,許多人不愿摻和其中,于是沉默。
作者思考有一定的深度,但表述不甚明晰,比如“沒能力、沒機會發聲,或是對話語世界感到厭惡。但無論是哪一種……無疑都是弱勢群體”“輿論的掌控現在已幾乎成了正義的掌控”,可見作者寫作思路不夠清晰。
得分:44 分
沉默是金
①沉默是金,這四個字早已如同基因深深刻印在每個國人心中。沉默是不發聲,但并不代表無所觸動或是怯懦,而是如朱自清所言“沉默是一種處世哲學”,用得好,方可如金子般珍貴。
②曾有作家寫過一篇《中國人,你為什么不生氣》,痛心于國人的沉默。實際上,這已是一種文化的差異,作家本人居住在國外多年,已養成大膽發聲斥責黑暗的習慣,因而把國人的沉默當作怯懦。但國人的沉默已成為一種生活態度,許多人在公共場合一言不發,私下里與熟人卻是妙語連珠,這就是一種典型體現。王小波先生在《沉默的大多數》中講人們保持沉默的原因,或是沒能力、沒機會發聲,或是對話語世界感到厭惡。但無論是哪一種,在如今全民自媒體化、可隨時發聲的時代,無疑都是弱勢群體。輿論的掌控現在已幾乎成了正義的掌控,黑與白在話語中交織難辨,也更使得許多人不愿陷入泥潭而置身于沉默。
③當然,我雖提倡沉默,但必要的發聲也是不可或缺的。不久前,韓國曝光了“N 號房事件”,女性及未成年人遭遇性侵和非法偷拍,相關視頻在特定網絡聊天室里傳播。事件曝光后,數百萬韓國民眾請愿公開涉及此案的網絡聊天室用戶信息,這是一種對邪惡的厭惡,在追求正義方面,話語往往具有異常強大的力量。對于沉默的人們而言,無須急于對外部的事件發聲,我們的行動就是最好的表態。不急著站隊,不受外界干擾,先過問自己的內心,理性地思考,這是沉默獨一無二的優勢。
第③段先引用“N 號房事件”論證“必要的發聲也是不可或缺的”,后半段意圖通過與“發聲”的對比,進一步論述不發聲也不要緊,沉默的人們可以“理性地思考”,用行動來表態。但是,后半段并沒有結合具體事例或者通過有條理的闡述將這一層意思表達清楚,使人讀來覺得前后論述脫節、邏輯混亂。
④“你若沉默,請出于愛而沉默;你若發聲,請出于愛而發聲。”奧古斯丁的這句話就講明了沉默與發聲重點不在于選擇,而在于初心。獨善其身、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沉默者,不分青紅皂白、肆意攻擊的“鍵盤俠”,都是不可取的。那么高尚的初心從何而來?我想仍從沉默中汲取而來。
第④段聯系初心來談“沉默”,提出“沉默”與“發聲”的選擇應該出于“愛”的初心。但最后一句話“那么高尚的初心從何而來?我想仍從沉默中汲取而來”表意不明,非常突兀,影響了論述。
結尾回歸沉默,卻有強行升華主旨的意味。比如“我們人格的可敬之處,都應感謝沉默的教誨”這一結論在前文沒有充分的論述支撐,顯得莫名其妙;結尾句將沉默的意義上升到提升自我和感應外界,也讓人覺得沒有來由。
⑤沉默是金,縱不發聲,也會熠熠閃光。我們人格的可敬之處,都應感謝沉默的教誨。沉默的藝術使我們注重自我的提升,沉默使我們靈敏地感應外界。
文章優點
(1)能綜合作文題的三則材料明確確立觀點“沉默是金”。
(2)有一定的思考,比如第②段能分析沉默的原因,第④段能將“沉默”與“發聲”辯證統一地看待,提出不同的選擇都應該出于“愛”的初心。
不足之處
文章最大的問題就是寫作思路不清晰,沒有很好地圍繞觀點展開論證。開頭提出觀點“沉默是金”,卻沒有明確什么樣的“沉默”才能“如金子般珍貴”。概念的不明確導致后文思路不清,更像是圍繞“沉默”展開的論述,沒能很好地論證“沉默是金”。
此外,局部論證邏輯不清。比如第②段論述沉默的原因時語意不明,第③段論述前后脫節、邏輯混亂,第④段最后一句表意不清。作者還在前文沒有足夠的論述支撐的情況下,于結尾強行升華主旨,也讓人覺得摸不著頭腦。
得分:51 分
沉默的哲學
①在這個眾聲喧嘩的時代里,嘈沸之亢是群體生活的背景音,在此起彼伏的群體狂歡里,保持沉默甚至成為美德,恰如朱自清先生所言,“沉默是一種處世哲學,用得好時,又是一門藝術”。誠然,我們需要沉默的少數來叫停蕓蕓眾生的熙攘,但沉默的內蘊不僅是“噤聲”,它的終極目的,應在于保持清醒獨立的思考,它的實質,是追求真實的表達。由是觀之,沉默確為一門哲學。
②在百度公司的一場發布會上,負責人李彥宏突然被人當眾潑水,而臺下鴉雀無聲,無人阻擋。事發后,甚至有網友戲謔其“宏彥禍水”。李彥宏作為公民,他的人身權利受到法律保護,不該受到這般羞辱。公眾輿論沉默,甚至為惡行叫好,會使我們滑向惡的邊緣。打著“替天行道”的旗號,公然踐踏法律,這樣的社會是人人自危的,該發聲的人沉默了,就會默許下一場“狂歡”。面對惡行時,我們首先應安靜思考、理性分析,這才是在復雜時代語境中真正的探討方式。而沉默之后的發聲,必是字字珠璣,擲地有聲。
③沉默看似是笨拙遲鈍的,它的實質,并不在于外在目的性的攫取,而是追求內在真實的情感表達。奧古斯丁曾揮下有力一筆:“你若沉默,請出于愛而沉默;你若發聲,請出于愛而發聲?!痹诶骜R臺風中,一線記者手抓繩索,堅守崗位,于風雨中堅持播報,傳遞正能量,這是愛的發聲;高以翔事件后,面對資本的冷酷,演員徐崢在沉默之后發聲“節目組必須負責”,溫暖了群眾,沖毀了薄情的“利益之墻”,觸及了事件本質與人民的內心。
④喧嘩本是發展的產物,它是難以徹底叫停的,恰如去年嘲笑演員黃曉明的“明學”潮流,通過“復讀”與“玩?!?,制造群體認同,這是網絡層面的犬儒主義。戲謔式的去深刻化的狂歡雖快樂,卻也會由娛樂化的外衣消解對事件真相的探尋。而沉默的力量,使我們不再“泛泛若水中之鳧”,而是持著“獨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叩問喧嘩之下掩藏的真相,戳穿喧囂之中虛假的“君子對話”。
⑤現代人格的養成,是一個界定價值、涵養寬容的過程。適時適當地運用沉默,是一門掌握社會生存技巧的高級哲學。
開篇聯系現實,將“沉默”放在“眾聲喧嘩”的時代背景下討論。作者先引用題目材料中朱自清的話肯定“沉默”的價值:“叫停蕓蕓眾生的熙攘”,然后對“沉默”做了進一步的思考,提出觀點:“沉默的內蘊不僅是‘噤聲’……應在于保持清醒獨立的思考……是追求真實的表達”,觀點鮮明而有深度。
第②段扣住題目材料中朱自清和愛德蒙·伯克的話,列舉李彥宏被潑水的事例來論述一味沉默噤聲的負面影響,由此提出“安靜思考、理性分析,這才是復雜時代語境中真正的探討方式”,以及“沉默之后的發聲,必是字字珠璣,擲地有聲”,具有說服力。
第③段扣住題目材料中奧古斯丁的話繼續推進論述,指出“發聲”與“沉默”都應該出于“愛”,實質上應是“追求內在真實的情感表達”,并且列舉了臺風中堅持播報的記者和高以翔事件中沉默之后發聲的徐崢兩個例子加以闡述。但是,徐崢的例子更貼近“為愛發聲”,這使兩個例子都偏重“發聲”一方,“因愛沉默”沒有得到論證,影響了說理的力度,建議更換一個事例。
第④段開始歸結論述,結合當下社會娛樂化的現實,對“喧嘩”的產生和“沉默”的力量展開深層闡述,深化論述。
結尾呼應標題,總結全文。但前文的論述與人格養成、社會生存沒有關聯,這里將“沉默” 的價值上升到人格與生存技巧的高度,與前文有點脫節。
文章優點
(1)漂亮的開篇。通過聯系現實、解讀題目材料引出觀點:沉默是保持清醒獨立的思考,是追求真實的表達。觀點鮮明深刻,具有現實性和針對性。
(2)論據的善用。從李彥宏被潑水遭到戲謔、記者在臺風中堅持播報到“明學”潮流興起,作者能夠根據需要精巧地選擇現實生活中的事例作論據,并且不是一味鋪陳,而是該細說的細說,該概述的概述,基本上能通過對論據的分析逐層推動論述。
(3)理性的語言。全文在議論中展開,語言顯得理性而有深度?!坝墒怯^之”“誠然”“但”“而是”“卻”等關聯詞的合理運用,讓論述顯得既理性又嚴密。
不足之處
(1)第③段列舉的徐崢一例不妥。作者想要論證不論是發聲還是沉默都應出于愛,是“追求內在真實的情感表達”,但在用臺風中堅持播報的記者這一例子論證“為愛發聲”后,徐崢的例子依舊貼近“為愛發聲”,這使得“因愛沉默”沒能得到論證,影響了說理的力度。
(2)結尾略顯倉促。結尾將“沉默”的價值上升到人格與生存技巧的高度,與前文有點脫節。如果能用一些文字將前文的論述與人格養成、社會生存聯系起來,由此轉入收束,論述會更加精準恰當。